失業率

就業
青年失業率新高、中年失業率新低,爲何?

張林:青年失業率新高和中年失業率新低看上去背離,實際上可能都是就業惡化的表現,更不能因此輕易產生經濟已經開始擴張的幻覺。

疫情下全球勞動力短缺背後的異與同

夏春、鄭梅玫:對很多國家來說,儘管勞動力不斷返回市場,仍然面臨就業市場緊張和廣泛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令原本就粘性的通膨問題更加棘手。

通膨
這是一場別樣的經濟衰退?

馮鬱青:爲了讓經濟重回正軌並走上良好的道路,目前幾乎需要一場衰退。如果用幾個季度來應對高通膨和勞動力減少問題,那幾乎是溫和的衰退。

美國衰退,機率幾何?

程實、張弘頊:根據模型分析,美國經濟政策實際上已經陷入預判失誤和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將爲美國經濟和美股市場的未來蒙上陰影。

美國6月失業率降至11%

這一統計結果是基於6月第二週所收集的數據,此後美國多個州新冠病例激增,促使一些地方當局重新實行封鎖。

渣打銀行:美國實際失業率超過25%

週五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已飆升至14.7%,但渣打銀行認爲,實際上這一數字要高得多。

美國失業率升至14.7% 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高

4月,新冠疫情導致2050萬美國人失業,給該國帶來痛苦打擊。現在人們擔憂復甦需要的時間可能長於預期。

全球16億非正規就業人員面臨貧困

國際勞工組織警告,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失業情況遠比預期更爲嚴重,非正規經濟中的16億就業人員的生計面臨「巨大傷害」。

中國經濟放緩對民衆影響有多大?

梁海明:中國經濟正處在比較困難的階段,無須掩飾這個事實。但民衆也無需因爲中國經濟暫遇寒流而太過擔憂。

歐元區實現債務危機以來最快經濟增速

二季度GDP同比成長2.1%,這突顯出一些國家選舉後更加光明的前景,這些選舉緩解了人們對民粹主義政治威脅的擔憂。

美國必須出臺新成長政策

薩默斯:國家收入流向富人和窮人的比例固定不變,這在美國本是「不證自明的事實」,但如今一切都已改變。

美國勞動力市場怎麼了?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壯年男女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嚴重失靈,是什麼導致越來越多的美國壯年人口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

爲何先降失業保險稅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輝:「兩會」前,中國失業保險費率從3%降至2%,受到歡迎。五項社保中爲何率先下調該稅率?其它費率會否也會下調?

中國失業大軍構成隱憂

中國領導層似乎對2014年經濟成長放緩至7.4%並不擔心,但是中國的失業統計數字以不可靠出名,而且幾乎完全忽略2.74億農民工,因此高層誤判的風險不容小覷。

中國殭屍工廠裝點虛假繁榮

山西最大民營鋼廠掙扎多年後終於獲准破產,地方經濟繁榮假象被打破。政府不希望破產,一旦企業破產,失業率會攀升稅收會消失,而該破未破的企業,在中國爲數不少。

度量中國的就業底線

中國海通證券陳勇:7.5%的彈性成長目標下限是「比較充分的就業」,但決策過程顯得粗糙。如經濟減速到5.7%以下,總量意義上的就業問題纔會嚴重。

失業
長期失業陷阱

FT專欄作家哈福德:除了待業時間以外,長期失業者和其他求職者一模一樣。在現實中,人們在長期求職未果以後確實可能會變得意志消沉。

青年
「貶值」的青年

哥倫比亞大學馬佐爾:發達國家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標誌着長達兩百年推崇青年的時代終結。除非青年們的不滿情緒能找到對現有秩序更具威脅的政治表達方式,否則情況將不會有任何改變。

投行
投行業招聘規模回升

多家投行開始在歐洲招聘交易員,這一行業的失業率已降至近兩年來最低水準

就業
最低工資創造就業?

儘管就業形勢嚴峻,歐巴馬依然高調希望最低工資提升24%至每小時9美元,他的經濟顧問阿倫·克魯格曾有研究認爲:最低工資不僅不消滅、反而會增加就業機會。
FT專欄作家蒂姆•哈福德說:如果一個年輕人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來拿足以餬口的薪水,那麼無論我們怎樣調整最低工資,都於事無補。他本人、他待過的學校、他所處的社會,都面臨著更大的問題。

增加就業是復甦的核心

美國財長傑克•盧:美國已進入復甦軌道,其他G20成員國也必須注重擴大內需和就業。中國當前面臨的挑戰是,隨著勞動力大軍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如何創造與他們志向相匹配的就業崗位。

就業
中國決策層爲何漠視當前就業狀況?

招商證券謝亞軒:決策層對目前中國就業形勢的判斷是:結構性就業問題。結構性就業問題要由結構性辦法來應對,所以不會在當前推出全面的宏觀刺激政策。

畢業生
當中國遭遇最難就業季

就像糖尿病和肥胖一樣,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似乎正在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意外副產品之一。曾爲高考寒窗苦讀的大學生,如今能找到份藍領工作就算幸運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質疑念大學的價值,爲了尋找另一條出路而百般嘗試。

工程師
歐洲面臨技能短缺問題

實業家們稱,企業將越來越難招到工程師,從而不得不把更多的研發設施轉移到中印等地

FT社評:歐洲應防「緊縮疲勞症」

外圍國家越是抗拒緊縮,核心國家就越是懷疑它們的改革決心,也就越不敢輕易批准進一步援助方案。這反過來只能增加外圍國家的「緊縮疲勞」,尤其是義大利和西班牙。

科技進步改變美國政治生態

《旗幟週刊》高級編輯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就美國政治而言,與就業市場的劇變相比,意識形態和少數族裔的改變微不足道。

製造業
學習德國好榜樣

「德國模式」爲大西洋兩岸所矚目。美國政商界意識到,僅靠州之間在稅收上的競爭並不是長久的成功之道,美國應借鑑德國強大競爭力的祕訣:教育體制。
與德國相比,美國的勞動力顯得「既技能不足,又教育過度」:一方面350萬空缺崗位找不到合適員工,一方面大量擁有學位的的哥和門衛在爲償還學生貸款而發愁...

美國勞動力市場風光不再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美國勞動力市場安排已經失效,它應該削減工資稅,並把失業保險金與勞動者參與就業培訓項目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