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深入瞭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決策邏輯的分析者都知道,中國的決策層非常重視就業,這是解開諸多中國宏觀政策謎題的一把金鑰匙。比如,有觀點認爲,中國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推行的「上山下鄉」政策目的是爲了解決當時2000萬青年學生的就業問題。再如,2008年美國等發達國家陷入次貸危機的泥沼,無力自救之時,中國沒得病卻先喫了藥,在這時推出了「四萬億」刺激政策。在當下這個時點上對此政策持批評態度者居多,但決策都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下作出的,事後看當然有得有失,但在當時如果考慮可能有數千萬農民工失去工作,或滯留農村或遊離於城市,則「四萬億」這類刺激政策的出臺並不難理解。
但是,深知這一邏輯的分析者對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定會深感困惑。因爲,中國的決策層似乎對目前的就業狀況無動於衷,大家預期的「刺激性」宏觀政策千呼萬喚不出來。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天津的調研地點選擇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並與天津大學的大學生座談。此後,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討論的也僅僅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以上跡象表明,決策層對目前就業形勢的判斷是:結構性就業問題,即大學生或者青年就業問題。據此,得出的一個政策推論是,結構性就業問題要由結構性辦法來應對,不會在當前推出全面的宏觀刺激政策。爲何2008年次貸危機後中國決策層會推出全面的刺激政策,而現在只做些結構性的對策安排,難道只是因爲新的決策層要佈局長遠嗎?
時移世易,「刺激性」政策順應宏觀經濟環境的改變因時而變可能是個好事情。反思「四萬億」政策及其執行效果,看似難以理解的政策決策又具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