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

香港
香港三名學生領袖被判有罪

19歲的黃之鋒和25歲的周永康被判參與非法集會罪成立,而23歲的羅冠聰被判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會罪成立。

香港
騷亂後,香港民主何去何從

香港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傷口未曾痊癒,不滿情緒卻不斷升溫。這次無論示威者的暴力如何被譴責,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度並沒有因而增加。若兩極化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更激烈的衝突,輸的將是香港市民和社會。

香港區議會選舉觀察:當民主遇上民生

FT中文網撰稿人周軼君:今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是「雨傘運動」後首次大型選舉。輿論普遍聚焦這次運動會否讓選情兩極化。但一般選民卻更多關注民生議題,而非民主命題。

分析:香港泛民議員可能犯下戰術錯誤

香港立法會泛民議員可能犯了與「佔中」運動類似的戰術錯誤:「佔中」運動因長期封鎖關鍵路段,引起了許多香港市民的反感;泛民議員也可能因否決了雖不完美、但起碼體現了進步的政改方案,而失去許多選民的支持。

香港「佔中」讓北京面對抉擇

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裴敏欣:面對香港日益激進的示威者,北京「等待抗議結束」的策略或許不再站得住腳,中國政府需要做出選擇:是堅持強硬立場,還是做出讓步?

香港
香港內地:從「愛與憂」到雙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大部分港人對大陸發展既依賴又敬畏,將二者對立起來令人痛心。在資產管理、新股認購、風險管理等領域探索,或是香港保持優勢的關鍵。

香港
香港社運爲何沒能達到預期

FT中文網撰稿人嚴飛:香港社運依靠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商界精英和公務員則置身於運動之外,因此難以在政治層面構成衝擊。

香港人爲何鬱悶?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即便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也不是自由競爭的堡壘。港人曾期待「迴歸祖國」能帶來新機會,但如今卻意識到,他們從未真正掌控過自己的命運。

香港
一名在港臺灣學生的「佔中」觀察

港大學生張瀚元:來港三年我清楚感覺到,臺港的距離,在「中國因素」(且不論爭議)的逼視下倏忽被拉近。「臺灣香港化」、「今日香港,明日臺灣」變得耳熟能詳。

香港
香港特首普選的「國際比較」問題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香港是中國的地方政府,若「國際比較」,也只能與英美的地方政府或聯邦成員相比較。要實行民主政治,還需要一定的包容和妥協精神。

香港
香港「四大」心目中的「法治」是什麼?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香港「四大」對「佔中」的批評,混淆了「法治」與「以法治國」的區別。若遇類似GSK所受指控,它們希望審案的是中國內地法官呢,還是香港法官?

媒體札記:公投之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轟動香港的公投在大陸媒體被基本銷聲。公投前公佈的白皮書則被內地批評者看做火上澆油的敗筆,不僅激化港人焦慮,還可能導致兩岸雙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