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社運爲何沒能達到預期

FT中文網撰稿人嚴飛:香港社運依靠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商界精英和公務員則置身於運動之外,因此難以在政治層面構成衝擊。

香港最近多變形勢引發對於社會運動的思考,成功與失敗之處都值得追問。回顧社會運動領域長期以來關注的主題,一直是人們爲什麼會參加社會運動,以及運動是如何爆發的這些在動員機制層面的問題;但最新研究趨勢則是研究那些失敗的社會運動,是什麼原因導致社運的失敗——同樣,當我們談論那些失敗的運動時,這個問題也可以用反向思維進行表述,即一場成功的社運需要什麼元素。

首先值得分析是運動的參與主體。這些參與者的階層構成、身份地位直接決定了一場社運是激進暴力還是溫和非暴力,是傾向於走向成功還是導致失敗。一般而言,學生往往構成運動的主力,他們青春激情,具有極大的動員能力和爆發力,大學也因此往往成爲運動的發源地。但一場成功的運動,除了學生的呼聲,更加需要那些具有政治戰略重要性地位的人羣(political strategic population)參與,譬如執政黨的黨員,譬如執政黨所依靠的利益集團那些利益獲得者。

反觀最近民間抗爭運動轟轟烈烈的香港,目前正在進行一場爭取普選的社會運動,運動的召集人是大學教授,運動的參與者是青年學生;同時香港的經濟發展支柱,是金融和地產行業。長期起來,香港一個核心政治運行邏輯,是依賴商界精英維護社會穩定、潤滑社會摩擦,從而在該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商聯盟的制度性局面。另一方面,香港高效的公務員體系,也構成了保障社會秩序合理運行的中堅力量。在香港這場社會運動中,雖然在民間激發起了極大的效應,但若以運動所指向的目標達成情況而言,則難言成功,其原因正在於參與人羣單單依靠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並未有牽涉到這些佔據重要政治戰略地位的階層,商界精英和公務員這兩大人羣皆置身於運動之外,甚至站在運動的對立面,從而難以在政治層面構成衝擊。

您已閱讀37%(720字),剩餘63%(12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