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

布萊爾政府曾質疑美國對在伊軍事行動的「控制」

最新披露檔案顯示,美軍入侵伊拉克一年後,英國政府曾質疑華盛頓是否對美方在伊軍事行動有適當的政治控制。

書評
書評:《解析失敗》

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發起的戰爭爲什麼一場都打不贏?提出「震懾」戰略的軍事戰略家烏爾曼提供了3個解釋。

美國仍未擺脫「伊戰後遺症」

代爾:伊拉克戰爭仍在塑造美國政治以及今年的選舉,同時它也爲今年美國的許多政治動盪提供了背景音樂。

FT社評:一份對布萊爾「蓋棺定論」的報告

奇爾科特報告是對伊戰爆發前及戰後英國制定政策過程的一次全面而鮮明的詰責,非常確鑿地表明布萊爾及其領導的政府存在過錯。

英國伊戰調查報告嚴厲批評布萊爾

奇爾科特報告稱,英國前首相沒有窮盡外交選擇,而且在得到議會及法律支持的近八個月前已承諾要入侵伊拉克。

世界告別「短期和平」時代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佛格森:蘇聯解體後的20年可以被稱爲「短期和平」時代,但這個時代似乎已經結束。戰爭正捲土重來,但並非是亨廷頓預言的「文明衝突」。今天的大多數衝突是在穆斯林之間發生的。

西方不再自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民主、市場和美國實力,支撐起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但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標誌性事件,讓西方世界對這三大支柱的信心開始動搖。中國的崛起也在挑戰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雖然思想的風向可以瞬息萬變,但重拾自信之路卻可能很漫長。

伊戰十週年:中國人反戰態度未變

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伊拉克戰爭十週年紀念日之際,我們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人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並未發生多少變化,仍有逾七成公衆認爲當年美英出兵伊拉克「不正當」,半數以上中國人認爲這場戰爭沒有贏家。

美國從伊戰中吸取了錯誤的教訓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美國在中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干預主義轉向了冷酷的現實主義。以前譴責美國揮舞軍力的人,現在可能哀嘆其對敘利亞不肯動兵。

分析:美國承包商從伊戰中獲利甚豐

伊拉克戰爭開始至今,整整10年來,美國公司和其它外國公司從戰爭中獲利頗豐,前10大承包商承接了至少720億美元業務。受益最大的KBR,其前母公司曾由原美國副總統錢尼管理。

伊戰暴露美國實力侷限

FT國際事務編輯加德納:美國軍事力量之強,獨一無二,誰也無法忽視。但在伊戰後,似乎無論是在美國國內還是在全世界,人們都對此質疑。

FT社評:伊拉克戰爭十年祭

2003年3月,美、英決定入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十年後,美、英和中東仍生活在這一重大決定的陰影之下。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入侵是否正確?可汲取什麼教訓?

反思伊拉克戰爭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美軍上週悄然撤離伊拉克時,幾乎沒有引起世人注意。但在一場導致逾10萬平民死亡、數百萬平民淪爲難民的戰爭結束時,缺乏反思,不僅荒唐,也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