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貿易

中國投資擴大北京在奈及利亞的影響力

奈及利亞官方人士表示,只要處理得當,該國有能力償還到期的中國貸款,但這未能緩解本國國內有些人的擔憂。

對華關係升溫在迦納國內引發爭議

《人民日報》稱,中國「受到迦納政府和人民的交口稱讚」,但迦納民間人士稱,該國普通人對中資反響並不熱烈。

智庫
推動中非合作升級 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王輝耀:中國和非洲的合作如今面臨著很多的挑戰。我們認爲可以從九個方面著手,來穩步推進新時期的中非關係。

非洲希望中國投資非洲製造業

非洲國家希望發展製造業,帶動就業和技術發展。中國對非投資以基礎設施項目爲主,這些項目讓一些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

習近平:未來3年爲非洲發展提供600億美元

中國國家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峯會上表示,中國不搞「花架子」,將專注於商業上可行、可持續和綠色的投資項目。

提勒森:非洲接受中國資金可能失去主權

美國國務卿在訪問非洲時警告,一旦中國在非洲投資的項目進展不順利,非洲國家可能失去對本國基礎設施或資源的控制。

非盟官員指責中國竊取數據

非洲聯盟某些官員指責中國在五年期間每晚侵入其總部的電腦系統並下載機密數據。中國否認,非盟拒絕置評。

張兢兢:中國亟需監管海外投資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相比指引和鼓勵,律師張兢兢認爲中國政府和立法機關更應該做好監管和追責,爲海外投資設置堅固的法律底線。

「一帶一路」是否使南非受益?

南非是「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端點。因政局動盪、經濟衰退,在這個「彩虹之國」,危險和機遇同在。

中國華信及查德政府否認涉嫌行賄200萬美元

查德政府和華信均發佈聲明,否認參與美國當局所謂的通過前香港高官何志平向查德總統提供賄賂的腐敗圖謀。

FT大視野:衣索比亞押注「中國式繁榮」

它試圖複製亞洲式工業化道路的精髓,成爲下一個全球製造業中心,並希望經濟的強勁成長能消除民衆對政治的不滿。

非洲:中國雄心的試驗場

西方國家紛紛放棄非洲之際,中非關係正在改變非洲大陸的商業和政治重心。外界往往容易忽視,非洲在中國擴張國際影響力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西方低估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

皮林:中國在非洲的形象比許多西方人願意相信的要好。許多非洲人認爲,中國在非洲穩紮穩打,能辦實事。

歐洲是中國眼裏的「新非洲」

芬蘭前總理斯圖布:中國幾十年來在非洲獲取原材料,如今開始在歐洲"掘寶」,收購各種企業。歐洲應如何應對?

書評
書評:中國在非洲圈地種糧?

FT非洲版主編皮林:《非洲將供養中國嗎?》一書作者以實地走訪爲基礎,駁斥了各種有關中國企業在非洲控制大片土地、將把糧食運回中國的傳言。

中國援非貸款可能引發另一場債務危機

中外對話執行編輯夏洛婷:中國最近承諾爲非洲提供600億美元的發展資金,其中包含援助貸款和低息貸款。有人擔心這會給非洲帶來又一場債務危機。

非洲再次向西方示好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非洲項目主任瓦因斯:對非洲來說,中國經濟放緩使美國再次成爲更具吸引力的投資者。夥伴關係多元化,是受到衆多非洲國家政府歡迎的策略。

非洲
全球動盪讓非洲脫軌

非洲近年是個亮點,湧現出全球一些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但在藉着大宗商品週期蓬勃發展之後,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許多非洲國家面臨著嚴峻考驗。

中國經濟放緩重創尚比亞

在中國經濟全速擴張時,作爲非洲第二大銅生產國,尚比亞曾是主要受益者之一。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尚比亞正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

歐巴馬
歐巴馬對非洲的說教

《非洲報導》西非主編奧貢勒西:歐巴馬在最近訪非演講時,反對同性戀恐懼症,還抨擊了非洲統治者的戀棧偏好。當然,他的說教也帶有一絲虛僞。

中國製造商走進盧安達

盧安達是一個能源價格高得離譜的國家,但在中國製造商迫於國內工資水準上漲、走出國門尋找有競爭力的利潤率的潮流中,盧安達卻成爲最新的受益者。

非洲
西方爲何容忍安哥拉?

FT專欄作家庫柏:安哥拉的不公現象已達到近乎荒唐的程度,過去西方至少還假裝對其保有「民主化議程」,但如今的安哥拉政府喜歡提醒外國人:爲了賺錢,所以閉嘴。

書評
書評:從全球產業鏈看中非貿易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琴:中非交往是市場經濟體制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擴張的必然,唐曉陽在書中預測,高能耗、高汙染的製造企業有可能從中國轉移至非洲。

全球視野下的中非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Olupona:中國投資非洲,要有真誠的態度和更高明的投資模式,與當地人構建充分的信賴關係,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雙贏效果。

歐巴馬擬借美非峯會重建美非關係

近50位非洲國家元首週一抵達華盛頓,出席美非峯會。面對來自中國、印度等渴望與非洲建立經濟聯繫的新興國家的激烈競爭,歐巴馬試圖挽回失去的時間和機會。

南非
分析:中國需求幫助南非抵禦危機

在中國成爲南非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同時,中國在南非的投資興趣也日漸濃厚。早些時候南非對於中國進口產品可能打壓南非國內產業的擔憂,似乎正退居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