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

香港
中資金融機構努力擴大香港業務

數據顯示,中資集團在香港聘用的投行從業者人數逼近華爾街同行。2019年以來,香港成長最快的五家金融集團中,有四家來自中國內地。

被中資銀行討債的前印度富豪

阿尼爾•安巴尼曾是世界第六大富豪,但隨著印度經濟嚴重放緩,他的投資和旗下企業頻頻受挫,他最近表示淨資產已驟降歸零。

中信銀行在倫敦開設分行

這是中信銀行直屬的第一家海外分行,中國駐英大使稱之爲中資機構對中英金融合作前景投下的又一張「信任票」。

中資銀行股重獲投資者青睞

香港上市的內地銀行板塊今年迄今上漲7%。中國政府的去槓桿舉措增強了投資者信心,讓他們重新關注中資銀行的盈利能力。

短線視點:中資銀行因經濟再平衡獲益

中國工行及其他中資銀行股價復甦,反映中國債務問題緩解和債務結構變化,進而表明經濟再平衡正在形成勢頭。

中資銀行積極爲亞洲基礎設施提供資金

在亞洲基礎設施活動火熱之際,西方銀行正在悄然退場,而中資銀行則逐漸成爲這一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

澳新銀行出售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股權

這家銀行同意以13.2億美元將上海農村商業銀行20%股權出售給中國遠洋海運和上海中波企業管理發展公司。

中國將再現雷曼時刻?

中資銀行日益使用批發借貸融資,可能失去廣泛零售存款基礎帶來的穩定性,也無法在最需要資金之時籌集到資金。

銀行業
中資銀行首次進入全球私人銀行榜單

工行和招商銀行在全球前25大私人銀行榜單上分別排在第23和第21位。去年這兩家中資銀行管理的資產迅速成長。

中資銀行海外併購中的問題與反思

畢馬威於冰、彭亞利:近年來,中資銀行試圖通過海外併購改善國際化水準。然而,實踐並非一帆風順。相關的問題及原因引發人們的關注,並探尋其解決之道。

銀行
中資銀行或再掀海外收購潮

一系列海外投資失利後,中資銀行在國際上沉寂了數年,但今年可能重新出動,在非洲、南美等地展開小規模收購,或投資於在那裏擁有較完善網路的歐洲金融機構。

中國低息貸款「紅遍」全球

FT國際金融首席記者桑德爾:中資銀行對海外發放的貸款不僅價廉,而且量大。中國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貸款的強大組合,將在國內外產生愈加響亮的回聲。

工行
Lex專欄:工行股價爲何低位徘徊?

投資者沒有搶購中國工商銀行股票這件事令人擔憂。從賬面上看,工行經營良好,而股價空前便宜,但市場可能擔心:中資銀行將進行一輪大規模籌資,大幅稀釋每股盈利,而中國在金融危機後大舉放貸可能釀成大量不良貸款。

Lex專欄:中資銀行爲何沒有走向海外?

最重要的原因或許是中國本土需要資本金。在六大上市銀行中,連資本金水準最高的中國工行都需要籌集250億元人民幣,難怪監管機構無心讓任何資本金流向海外。

銀監會
中國銀監會不敢「放鬆」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在經濟徹底走出危機前(按照劉明康的估計,這一天還遠未到來),中國銀行監管者的神經還難以放鬆。

分析:西班牙對外銀行爲何看好中國

正當陷入困境的西方銀行紛紛出售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份之時,西班牙對外銀行卻逆勢而動,在中國和亞洲大舉擴張。

外資銀行與龍共舞

近來,包括美銀在內的一系列海外金融機構在鎖定期滿後,立即減持所持中資銀行股份。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外資銀行亟需資金,但此類舉措讓中國不滿。

中資銀行品牌價值飆升

BrandZ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金融機構類榜顯示,中國工商銀行升至榜首,建設銀行排名第二,中國銀行排名第三。美國銀行和花旗曾竭力爭奪第一,如今則分別跌至第8名和第11名。

審慎的中資銀行

許多中資銀行已是全球最賺錢的銀行,謹慎的態度和政府嚴格的監管,令它們倖免於金融危機,但也妨礙了它們成長爲國際性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