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資銀行

中資銀行海外併購中的問題與反思

畢馬威於冰、彭亞利:近年來,中資銀行試圖通過海外併購改善國際化水準。然而,實踐並非一帆風順。相關的問題及原因引發人們的關注,並探尋其解決之道。

中資銀行加快國際化進程

自2004年的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至今,中國銀行業的規模與實力經歷了爆發式的成長,在世界金融舞臺上佔得一席之地。以市值爲例,根據Bloomberg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球市值前10位的銀行中,中國擁有4席,與美國持平。工商銀行位按市值曾爲全球最大的銀行 。2013《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亦將工商銀行置於榜首。

然而,龐大的市值與全球化程度極不相稱,中資銀行境外資產份額較低,普遍不及5%,利潤貢獻率更低,不足1%,而以外資銀行中的花旗銀行爲例,其海外資產佔比近50%,更貢獻了60%的利潤 。2012年11月,Basel委員會公佈的28家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中,中國僅一家入選,與市值和資產規模的排名相差甚遠。

您已閱讀5%(321字),剩餘95%(60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