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

譚德塞:新冠病毒疫情漩渦中的WHO總幹事

譚德塞發起一項6.75億美元的抗擊新冠病毒的倡議。他堅信,只要各國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就能夠戰勝此次疫情。

Lex專欄:疫情對金融市場影響應該短暫

從非典到埃博拉,從來沒有一場疫情造成市場趨勢長期逆轉。一旦流行病大爆發的風險消退,投資者應該面對一個進場機遇。

習近平誓言戰勝「魔鬼」冠狀病毒

中國國家主席會晤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承諾,中方將會「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發佈疫情資訊。

多國政府準備從中國武漢撤離僑民

中國外交部已表示,願意爲相關國家提供「必要協助和便利」,幫助他們從仍處於交通管制狀態的武漢撤離僑民。

中國準備迎接肺炎疫情的經濟衝擊波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危機打擊了中國的消費、旅行和製造業。爲阻斷疫情傳播,中國政府決定延長春節假期。

加強監管導致中國流感疫苗短缺

針對疫苗製造商的生產現場檢查要求導致流感疫苗短缺,從而增加大面積感染風險,並突顯醫藥監管機構人手不足。

中國誓言加快削減抗癌藥價格

講述患者被迫走私廉價仿製藥的影片《我不是藥神》一炮打響後,《人民日報》報導稱,官員們將加速癌症治療藥物的降價。

中國醫療應用投資熱降溫

去年中國有數百個醫療app吸引到私募股權及風險資本投資,但投資者開始對這類應用實現盈利的能力失去信心。

疫苗
疫苗危機背後的管制之害

曹凱:在疫苗流通領域,疾控部門參與頗深,對當前的疫苗信任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讓疾控中心迴歸疾病預防和控制,而不是組織疫苗招標和管控疫苗市場。

Lex專欄:鳳凰醫療能否涅槃重生?

對華潤醫療資產的收購,將令鳳凰醫療的硬體設施和營收水準大幅度增加。但隨著中國政府努力擴大醫保範圍並壓低成本,擴張後的鳳凰醫療似乎又將面對政策帶來的兩難。

社會

中國藥價改革危及醫院收入

零加價政策短期內對中國患者來說是個好訊息。但醫藥業分析師稱,醫院或會通過提高使用費來應對這一政策,因爲債臺高築的地方政府不大可能有能力填補醫院的預算缺口。

反腐難治中國醫療體系痼疾

向醫生行賄,絕非中國醫療體系面臨的唯一問題。雖然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控制藥價和改革醫療保險制度來改善醫療質量,並讓患者看得起病,但這些措施執行起來卻絕非易事。

製藥
國際製藥公司搶灘中國市場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患上「富貴病」,加上西方市場成長放緩,跨國製藥公司指望在中國市場實現成長。

社會資本辦醫有錯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昕天:筆者對於江宇的《社會資本辦醫的幾個誤區》無法苟同。近二十年國際醫改的大趨勢正是「有管理的市場化」,社會資本辦醫應成爲中國醫改的方向。

中國醫改考驗省級「錢袋」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田毅:中國《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意見》,特別強調加大資金投入和強化管理,並突出了省級政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