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威文章檔案

區塊鏈能否幫助發展中國家「彎道超車」?

李繼威:一些Web3企業開始謀劃在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佈局,並尋求與政府深入合作,試圖幫助他們從區塊鏈技術中獲益,從而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2023年4月18日

疫情如何激化國際學校的「家校矛盾」?

李繼威:對於一些國際學校的家長而言,學校疫情期間所展現的教學質量以及應對危機的舉措,與他們所支付的高昂學費並不等值。
2020年6月29日

共識之下的分裂——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社群媒體觀察

李繼威: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的每一步進展都被置於輿論審視之下,個案正義的實現與否對公衆而言也是清晰可見的。
2020年4月24日

留學
新冠疫情如何影響留學計劃?

李繼威:疫情對計劃留學羣體的影響集中在入境管制和學校申請過程上,能否成行最終將取決於疫情何時得到明顯的遏制。
2020年2月17日

電競
電競產業何以「水到渠成」?

電競賽事營運商VSPN CEO應書嶺表示,隨著電競的影響力逐漸顯現,第一批中國電競人已經進入社會主流圈層,行業的發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9年12月10日

房地產
馮侖:有著太空夢的地產商

今年60歲的馮侖從萬通退出後,不僅做自媒體、講段子,而且成爲了中國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的擁有者。
2019年7月25日

希爾頓大中華區總裁:消費者需求變化並不意味著消費降級

希爾頓大中華區總裁錢進稱,消費者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希爾頓重點佈局中檔酒店考慮的是不同細分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意味著消費降級。
2019年6月25日

女權
沃倫•法雷爾:男女兩性都需要擺脫過去的刻板形象

這位曾支持女權運動的男性意見領袖表示,我們需要的不是抨擊男性的女權運動,也不是抨擊女性的男權運動,而是一個讓兩性都能扮演更靈活角色的性別解放運動。
2019年6月23日

屈菁菁:在銀幕上演繹「硬核」

在中國銀幕之上,以演員屈菁菁爲代表的堅毅、硬朗的女性形象開始出現,甜美、溫柔並不是中國女演員的唯一標籤。
2019年5月22日

楊好:用寫作打破性別標籤

「女性小說很容易走入自己的白色或者粉色的小世界。」面對性別標籤帶來的困惑,作家楊好用去除雕飾、骨感硬核的文學做出了回應。
2019年5月14日

以國爲界的文明

李繼威:發生在巴黎的火災將中國的看客帶回一百多年前的文明劫難現場,但國家主義不應該成爲衡量文明的尺度。在某些時刻,爲國家的每一聲疾呼都有可能成爲壓垮個人權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9年4月18日

博鰲焦點:WTO改革

川普多次對WTO表示不滿,並威脅退出,這給了中國政府在不同場合推動WTO改革和爲中國貿易政策辯護的機會。
2019年3月27日

博鰲首日——盡顯中國式自信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首日議程結束,籠罩在世界經濟上空的疑雲沒有讓一些發言者吝惜自己對中國發展模式的讚揚。
2019年3月26日

教育
2019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到底難不難?

李繼威、袁沐嫺: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一方面企業裁員、縮招,另一方面應屆生求職需求旺,關於「就業難」的討論再起。
2019年3月11日

教育
2018:教育類公共事件評點

李繼威:由於缺乏人文關懷,在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權利和自由沒有得到保障;從教育的結果看,我們也沒有培養出在社會生活中尊重他人和秩序的個體。
2019年1月31日

汽車
「中國市場對勞斯萊斯汽車的訂單需求依然強勁」

勞斯萊斯汽車CEO穆勒•烏特弗斯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表示,該公司在中國區的業績尚未出現下滑跡象,訂單需求依然強勁。
2019年1月14日

教育
軍訓還有必要成爲必修課嗎?

李繼威、陳抒寧:學生「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應該是包容與獨立,而非權威與服從。軍訓所要達到的「教育」功能並非只能通過軍訓這一種方式實現。
2018年11月7日

我們是不是兄弟?——非洲留學生採訪手記

李繼威:中非合作論壇釋放的「兄弟情誼」似乎並沒有輻射到民間。在官方論調與網路輿論呈現對立之時,非洲留學生在中國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或許可以澄清一些誤解,還原一些真相。
2018年9月17日

大學
要不要放過「師生戀」?

李繼威:西方限制師生戀的出發點在於制約教師權力,保護學生權利。近期中國的MeToo運動也讓人關注這一話題。
2018年8月15日

汶川地震十週年,我們爲何而紀念?

李繼威:「多難」並不能「興邦」,我們只有以悼念南京大屠殺遇害者同樣分量的哀痛去悼念汶川地震的遇難者,纔有可能迴歸對人本身的尊重。
201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