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巴黎聖母院大火

以國爲界的文明

李繼威:發生在巴黎的火災將中國的看客帶回一百多年前的文明劫難現場,但國家主義不應該成爲衡量文明的尺度。在某些時刻,爲國家的每一聲疾呼都有可能成爲壓垮個人權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巴黎聖母院、圓明園——兩場相隔一百餘年的大火將這兩個風格迥異的人類文明之子聯繫在了一起。當巴黎民衆在街頭唱起聖歌,爲這所教堂的命運禱告的時候,中國社群媒體在惋惜和哀痛之外,還出現了這樣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爲,英法聯軍曾經火燒圓明園,所以巴黎聖母院被燒就是「活該」;另一種觀點相對溫和,但同樣擁有大批信衆——「巴黎聖母院固然值得惋惜,但別忘記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帶來的傷痛」。

可是這些聲音無法給遭到焚燬的巴黎聖母院以安慰。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教堂不僅是宗教文明的聖地,同時也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地標,即使是帶著最強烈的民族情緒的遊客,恐怕也無法不爲來到巴黎卻錯過巴黎聖母院而感到惋惜。可嘆的是,雖然馬克宏政府已經宣佈將修復巴黎聖母院,但這也意味著以後的遊客再也無法親眼看到它最完整的原貌了。

這個時候,無論是幸災樂禍還是顧左右而言他都顯得過於冷酷,而且缺乏人文關懷。然而,從這場火災的訊息被媒體報導開始,類似的觀點就在中國社群媒體上蔓延。4月16日凌晨就有媒體機構在WeChat公衆號上發表題爲「當我們惋惜巴黎聖母院時,請別忘記它們」的文章,在歷數世界各地的文明在21世紀遭受的劫難後,結尾處呼籲讀者不要忘記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掠一空」後「中國的獨自痛心」。大概是覺得此時這樣的論調實在不合時宜,這篇文章發出後不久就被這家媒體機構刪除。

您已閱讀31%(562字),剩餘69%(12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