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溫•希思科特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建築
關注
中國建築師劉家琨獲2025年普里茲克獎
身爲成都人的劉家琨獲得了全球最負盛名的建築獎,他以經過縝密思考的設計以及喜歡採用回收和再生材料著稱。
3月5日
與FT共遊香港
關注
摩天樓之都:香港城市天際線上的「建築博物館」
多層次的人行通道網路連接起衆多世界一流的建築,只要你尋路方法得當,便可以輕鬆開啓一場建築觀光之旅。
2月28日
建築
關注
在香港M+博物館裏遇見貝聿銘
香港M+博物館展示了這位建築師如何通過神祕而宏大的建築,打破人們對建築師職業的「獨行俠」刻板印象。
1月12日
龐畢度中心
關注
巴黎龐畢度中心將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翻修
藝術家和文化界人士對爲了施工而關閉龐畢度中心五年的計劃表示憤慨。然而,翻修也將爲巧用這棟建築的廣闊空間提供機會。
2024年6月21日
建築
關注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建築業
Dall-E和Midjourney等項目正在革新建築設計,但也威脅著整個行業。
2024年1月21日
M+
關注
香港M+博物館:亞洲藝術的新視角
香港M+博物館的藏品重塑了關於亞洲藝術的傳統敘述方式。
1月12日
建築
關注
建築師彼得·巴伯:「我們如何改善這個世界?」
巴伯因設計社會住房而聲名鵲起,被授予索恩獎章。
2022年11月9日
工作的未來
關注
工作環境發生新變化,城市該如何回應?
疫情之後,我們有機會將我們的城市重新想像成日夜兼備、工作娛樂兼有的活力空間。
2022年8月9日
建築
關注
熱得睡不著?讓我們去外面睡吧!
戶外臥室既是古老的傳統,也是現代主義的主題。面對氣候變化,建築師是否應該重新考慮這個想法?
2022年7月24日
設計
關注
足球是如何成爲「美麗運動」的
從球鞋和球衣到粉絲雜誌和建築,設計博物館的全景展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2022年4月8日
Twitter
關注
爲什麼未來的城市不會塞車?
從停車場到微型公園,這些想法可以重塑我們的城市空間。
2021年9月20日
宜家
關注
百貨公司的未來在何處?
如果我們把這些歷史悠久的商業街空間改造成畫廊、健康診所等,它們就能蓬勃發展。
2021年6月2日
樂尚街
關注
當建築與藝術聯姻
在歐美,一些房產賣給藝術藏家後,成爲「住宅博物館」。還有一些建築本身就是爲展示藝術而造,但通常他們都不是好的投資。
2020年7月2日
文化
關注
後現代主義的勝利迴歸
希思科特:從時尚到傢俱,近年我們經歷了一場「後現代主義」復興。這種風格被證明具有不可思議的粘性。它似乎不會很快淡出。
2019年9月19日
倫敦
關注
「鬱金香塔」將倫敦變爲主題公園
倫敦金融城要建一座水泥支柱上305米高的玻璃觀景艙。它標誌着金融城變爲了遊樂場,它的天際線變成了供遊客消費的資源。
2019年5月27日
巴黎聖母院大火
關注
如何重建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後,重建動力十分強大。但是重建不僅需要資金。它要求首先確保安全,然後深入思考到底要重建什麼。
2019年4月17日
倫敦豪宅
關注
倫敦富人向地下擴建豪宅
希思科特:過去10年,倫敦各區批准近5000個地下室設計,這些巨大洞穴主要包含游泳池、桑拿房、健身房、家庭影院和遊戲室。
2019年1月28日
城市
關注
城市應如何更好地利用集市?
希思科特:隨著經濟的演變,菜市場當然必須跟上步伐,但規劃者需要小心,別讓城市喪失又一層活力。
2018年9月6日
城市
關注
製造業如何繼續在城市中生存?
城市的紋理變得細密化,製造業的空間日益狹窄,大型工業已不可能迴歸現有西方城市,新型工業空間即將出現。
2017年10月6日
智慧城市羣
關注
建築大師對未來摩天大樓的宏偉抱負
人們的摩天大樓之夢似乎無法打消,那麼它是怎麼變化的呢?科技、氣候、安全和能源等問題又是如何影響它的?
2017年8月29日
智慧城市
關注
郊區:從逃離之地到安居之所
我們應如何讓郊區變得不僅僅是睡村?住宅地產的巨大價值意味著,郊區的其他用途正在被擠出。
2016年9月4日
智慧城市
關注
城市化是有益於社會的「印鈔機」
絕大多數關於城市化的思考和著述都着眼於城市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對其所創造的價值卻缺乏充分探討。
2016年8月29日
政治人物
關注
政客請慎拍居家照
政治人物切記不要讓自己的寓所出現在宣傳照上,照片中的一切物品都會遭到剖析、鑑定和反覆鑽研。想彰顯無懈可擊的樸素廉潔,談何容易。
2015年4月16日
紐約
關注
搶佔紐約天際線
FT建築評論員希思科特:曼哈頓瘋狂的房價讓摩天大樓不斷湧現。那些纖瘦的高層豪宅不僅反映出地產開發商對方寸空間的激烈爭奪,也展示著這個城市財富與權勢的驚人懸殊。
2014年11月9日
圖書
關注
倫敦百年書店的新使命
Foyles書店曾被譽爲「全球規模最大的書店」,在如今這個印刷術逐漸被數字技術取代的時代,Foyles需要找到如何延續經營的出路。
2014年7月28日
紐約
關注
緩慢的紐約世貿中心重建
9.11發生12年後,只有預覽館真正完工,遺址上的大型交通樞紐10年前規劃時預算20億美元,預計2009年完工,如今已耗40億美元,預計2015年完工。
2014年2月25日
建築
關注
用建築彰顯科技企業
FT建築評論家希思科特:新一波的科技企業總部建造計劃,是渴望走出虛擬世界並在實體世界中留下印記,還是正流露出自大情緒?
2013年11月10日
微型車
關注
微型車登上藝術展
「克萊因藍」的色彩讓人聯想到未來——在將來,即使是小型的、價位不高的汽車,也可能是設計師們渴望設計的對象。
2013年4月21日
建築
關注
單調乏味的摩天樓
倫敦正在「長高」,建築市場被超級明星設計師和開發商「瓜分」,製造出一堆毫無內涵、單調乏味的建築,就像上海、深圳和杜拜那樣。
2013年4月8日
建築
關注
IT巨擘蓋樓忙
蘋果、Facebook、Goole等IT巨挈紛紛建造設計新銳的新總部大樓。蘋果在引領這股潮流。蘋果的環圈狀新總部建築已經吊足了旁觀者的胃口。
2013年2月25日
城市未來
關注
倫敦:活力之城
今年的奧運會將成爲一扇視窗,讓倫敦展現出色的自我重塑能力,讓倫敦展現創新城市面貌的能力,以及與深厚傳統底蘊相融合的能力。
2012年7月24日
駐外
關注
駐外生活百味
FT專欄作家埃德溫•希思科特:外派生活不僅能爲你打開體驗新地方、新人羣的大門,還能讓你學到看世界的新方式,幫你在全球性城市的中心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2年4月9日
倫敦
關注
倫敦奧運村是與非
倫敦奧運村項目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集中體現了當前的社會趨勢——利潤私人化與損失社會化。
2012年3月8日
旅行
關注
新加坡的新地標
濱海灣花園項目設計成環繞濱海灣的綠色花冠,基本上是紐約中央公園的「新加坡版」,主體場地綠化耗費10億新元。
2011年12月22日
城市規劃
關注
城市創新不是靠運氣
FT建築與設計評論員希思科特:城市註定是創新的場所、創意的孵化器,因爲來自不同地方和社會階層的人在這裏互相碰撞,爲創意和發明創造了空間。
2011年11月28日
廣州歌劇院
關注
哈迪德設計的廣州歌劇院
新興城市的新地標就是先造摩天大樓,然後興建文化設施,歌劇院則是最終標誌。廣州新區很明顯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它接下來向何處去?
201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