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上一次舉辦奧運會是在1948年,當時運動員入住的是以前的軍隊醫院、戰俘營、學生公寓以及在里士滿公園(Richmond Park)臨時搭建的帳篷。今年的奧運會,17000名運動員屆時看到的是一座戒備森嚴的城市。倫敦規模宏大的奧運村(Olympic Village)顯得「不倫不類」。異常莊重的成片新建城區在倫敦東區低矮的平頂磚房面前,顯得鶴立雞羣,將是奧運會留給倫敦市最有意義的一筆遺產。
建築師與規劃師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的就是這樣的在建規模與密度:一次性開發以確保營造出緊湊、連貫以及智慧型的都市風格。從戰後倫敦大規模住房建設計劃結束後,統一規劃一再證明行不通——自此,住建計劃接連受挫導致國民心灰意冷,也就使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成爲一句空話。
原先的宏偉藍圖是由弗萊徹•普里斯特(Fletcher Priest)、奧雅納(Arup)以及園林設計事物所West 8爲地產商聯盛集團(Lend Lease)所設計,試圖把倫敦市高檔區劃的規模與情調(稠密但又異常別緻)複製至東區,但此舉徹底失敗了。相反,最終的結果卻似部分移植了西班牙及瑞典的郊區——結實耐用的房屋、頗具品味的公共區域與設施以及耗資不菲的景區美化構築的是一幅無可挑剔的現代城鎮圖景。由AHMM建築事物所設計、用反現代主義的歡快風格圍繞正中央的圓柱子的,是一所非常棒的學校,此外還規劃了商場、街道、綠地以及市鎮中心。然而不幸的是,整個中心區域被隔絕於大而醜的盒子式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中,西田是歐洲最大的都市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