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倫敦奧運「行路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倫敦交通局長彼得•亨利不保證說倫敦交通能在奧運期間絕對滿足大家的需求,他只希望通過努力,將奧運會「應付過去」。

「我們最後的一招,就是讓所有工作人員,人手一個大喇叭,站在所有的地鐵入口處,高聲大喊:『下面已經太擠了,大家想點辦法另謀出路吧!』」對於倫敦2012奧運會的交通壓力,倫敦交通局局長彼得•亨利發出了這樣的哀號。

所有爲倫敦2012做準備的工作人員中,亨利覺得自己是最悲催的一個。這一屆奧運會,壓力最大的兩個部門,就是交通和安保。安保有著不可測的風險,交通運輸的風險,對亨利來說,可測卻難防。很大程度上,他覺得交通壓力的緩解,要比安保問題更難。

在2011年接近尾聲的時候,要接觸到彼得•亨利很難。他的辦公室在毗鄰白金漢宮的聖詹姆士公園,但亨利大部分時間都遊走在倫敦各種公共交通網路上:12條地鐵線、各種巴士運輸線、自助自行車網路、東部奧林匹克公園區域的碼頭區輕軌、國家鐵路網路等等。他從不保證說倫敦交通絕對能在奧運期間滿足大家的需求,他只希望通過自己團隊的努力,能夠將奧運會「應付過去」。這和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承諾不同。而所有人對於亨利的謹慎保守,都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同情。

您已閱讀29%(435字),剩餘71%(10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