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鬱青文章檔案

政府債務不需要償還?——對話《金錢的力量》作者 Paul Sheard

馮鬱青:Sheard表示政府債務本質是「政府貨幣的一種形式」,不需以傳統「償還」邏輯看待,衡量財政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標不是債務與GDP比例。
2天前

債務
政府債務不需要償還?——對話《金錢的力量》作者 Paul Sheard

馮鬱青:Sheard表示政府債務本質是「政府貨幣的一種形式」,不需以傳統「償還」邏輯看待,衡量財政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標不是債務與GDP比例。
2天前

關稅
關稅是川普重塑世界貿易的手段?

馮鬱青:我與美國學者Craig Allen和Brad Setser探討,川普關稅的真正目標是什麼?美中貿易規則如何變化?製造業能否迴流美國?……
3月20日

對話《軟實力》作者約瑟夫•奈:在硬地緣政治時代,軟實力扮演什麼角色?

馮鬱青:約瑟夫•奈受訪表示,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軟實力依然非常重要,而川普的上臺有可能讓美國的軟實力受損。
1月9日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方大爲:「川普2.0」時期中美關係惡化將無明確下限

馮鬱青:方大爲受訪表示,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60%關稅不是競選口號,而是明確目標。我們可能尚未充分認識到中美關係會惡化到何種程度。
2024年11月22日

美國汽車工人:患寡更患不均

馮鬱青:CEO和普通工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美國罷工潮此起彼伏。同時失業率低,勞工市場緊張,工人有了更多的談判砝碼。
2023年10月8日

中國經濟未來的可能路徑是什麼?

馮鬱青:中國經濟確實存在著非常大的週期壓力,但中國經濟結構相當複雜,不能簡單得出結論中國經濟就會崩潰或者會陷入類似日本的困境。
2023年9月25日

ChatGPT
ChatGPT橫空出世,還需要鼓勵生育嗎?

馮鬱青:在AI發展的背景下,擁有大規模的就業人口未見得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AI有可能取代人力,成爲未來創新,發展的最大動力。
2023年7月18日

ChatGPT
ChatGPT是AI史上最大的革命嗎?

什麼樣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人工智慧是否造成更多的虛假資訊,帶來更多的商業壟斷,人們會不會因此受到更多的控制和監控?
2023年8月4日

教育
哈佛敗訴,平權法案違憲對於亞裔意味著什麼?

馮鬱青:對亞裔來說,戰鬥還是剛剛開始。最高法院的判決不見得就能保證亞裔在求學和求職路上的公平機會,但是現在有法可依。
2023年7月7日

美聯準面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馮鬱青:大刀闊斧加息控制通貨膨脹,避免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同時保證銀行業的健康穩健,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還是有勝利可能的。
2023年5月6日

迪尚特
佛羅里達州長迪尚特: 更年輕體面的川普?

馮鬱青:迪尚特未來能否成功,取決於他怎麼解讀美國選民的情緒,是要盡全力掀起基本盤的熱情,還是要爭取到中間選民。
2023年5月5日

美國能夠和中國脫鉤嗎?

馮鬱青:就像一戰之前全球化的經濟鏈接並不能阻止戰爭的爆發一樣,和中國的緊密經濟關係也不一定能夠阻止中美之間爆發衝突。
2023年4月21日

第二次冷戰即將啓幕?

馮鬱青:俄烏戰爭爆發後,歷史學家佛格森就對我說,第二次冷戰已經開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雙方正在不斷積累敵意和戰爭的準備。
2023年3月22日

香港VS新加坡,誰是Web3的應許之地?

馮鬱青:香港大踏步進軍加密領域和新加坡爭奪亞太Web3中心或是對其失去東方之珠地位的擔憂。香港現在奮起直追,政策調整也不僅僅侷限於加密領域。
2023年2月23日

2023:在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性

馮鬱青:中國過去40年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市場發展爲導向的這種確定性能否被重新錨定。這纔是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至關重要的問題。
2023年1月11日

經濟會衰退嗎?股市到底了嗎?

馮鬱青:美股是否已經觸底?明年衰退是否會來到?美聯準在面對衰退時會出現政策的轉向嗎?
2022年12月14日

期中選舉——美國政治理性和常識的迴歸?

馮鬱青:支持川普關於2020年大選謊言的共和黨候選人無一例外落敗,民主黨內部的極左勢力也受到打擊。華爾街顯然也對這樣的結局感到滿意。
2022年11月20日

科技冷戰正式開始, 你做好準備了嗎?

馮鬱青:隨著中美關係更具挑戰性,任何戰略性行業都有可能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被迫作出選擇。 在限制人員之後美國下一步就是對投資中國的限制。
2022年11月17日

季辛吉:中美對抗如果持續,情況有可能失控

馮鬱青:季辛吉強調,美國和中國幾乎註定要共存,如果陷入不斷對抗,將會產生實際後果。他敦促拜登政府扭轉自川普以來對中國的政策。
2022年10月28日

比爾•蓋茲:我對未來依然樂觀

馮鬱青:蓋茲表示,在氣候和健康這兩個領域,任何進步都是雙贏的,開展工作的動機無關國家勝負,只是爲了提升全人類的健康水準。
2022年10月7日

美國政治的極度分裂:從無從選擇到無所適從

馮鬱青:兩黨政客都在走極端,制定政策都只在乎最狂熱的支持者。誰更極端,更能掀起基本盤的熱情和決心,誰就更有希望勝出。
2022年9月16日

川普爲什麼難以阻擋?

馮鬱青:選民們認爲川普更關心他們的切膚之痛,他們仍然願意參與到這場以川普爲標誌的工人階級尤其是白人工人階級的運動中去。
2022年8月26日

爲什麼美國現在是老人治國?

馮鬱青:拜登感染新冠,也使他的年齡和健康問題再次讓人關注。爲什麼一向以年輕著稱的美國,現在變成了老人治國?
2022年8月8日

通膨
這是一場別樣的經濟衰退?

馮鬱青:爲了讓經濟重回正軌並走上良好的道路,目前幾乎需要一場衰退。如果用幾個季度來應對高通膨和勞動力減少問題,那幾乎是溫和的衰退。
2022年7月15日

美國
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能相信什麼?

馮鬱青:沒有什麼可以相信以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的荒誕感,充滿著這個時代。也許歷史的天平並沒有從西方轉向東方,而是往下墜去。
2022年6月9日

抗疫路線之爭與路徑依賴

馮鬱青:借鑑「路徑依賴」理論,再觀察中美的抗疫政策,就會發現過去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決定著未來可能的選擇。
2022年5月21日

投資
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了什麼?

馮鬱青:股市某種程度上是「獎懶罰勤」的,你每做一筆交易時就面臨一次判斷,而都有50%的可能是錯的。普通投資者躺平反而可能是王道。
2022年4月29日

留不留在中國,這是一個問題

馮鬱青:美國公司Glo的經歷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要和中國脫鉤不是那麼容易,儘管歐美政府多年來一直呼籲迴流——將外國投資從中國轉移出去。
2022年4月21日

專訪尼爾•佛格森: 世界已經進入第二次冷戰

馮鬱青:「讓我們試著找出中美之間顯然存在的共識點,減少衝突和對抗,因爲我們不需要重複歷史。」
2022年3月28日

俄烏戰爭背景下,中美之間不是零和博弈

馮鬱青:對俄羅斯有益的,必然是對西方有害的。但中國和西方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中國和俄羅斯在現有國際秩序中所處的位置和訴求並不相同。
2022年3月18日

谷愛凌
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是一個問題

馮鬱青:爲什麼美國保守派媒體對谷愛凌如此憤慨,Fox News口誅筆伐,Federalist 評論語意含酸,《華爾街日報》詳細解讀中國冰球隊海外成員。
2022年2月20日

美國市場與經濟再脫鉤?

馮鬱青:雖然絕大部分指標都指向一個健康的經濟,但若不是非常強勁,人們開始對經濟的狀況質疑,在美聯準快速加息情況下,就容易導致市場波動。
2022年2月9日

一個價值兆美元的問題:加密市場是小衆還是基礎性市場?

馮鬱青:和個人投資者不同,機構傾向於以某種機構速度運作,他們需要較長的時間考慮。但一旦他們下決心,就會真正投入資源傾力而爲。
2022年1月28日

重現70年代?美國還能重回巔峯嗎?

馮鬱青:波士頓大學教授Bruce Schulman認爲,70年代的危機中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對民主制度最基本的挑戰,從某種程度來說,今天的危機更嚴重。
2021年12月2日

導致美國高通膨的最後一根稻草將會是什麼?

馮鬱青:龐大的流動性注入到宏觀經濟中,加上全球供應鏈的中斷,結果就是太多的金錢追逐太少的貨物,通貨膨脹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2021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