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2023:在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性

馮鬱青:中國過去40年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市場發展爲導向的這種確定性能否被重新錨定。這纔是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至關重要的問題。

過去的3年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就是不確定。新冠疫情帶來的是太多的反轉、意外、痛苦,是在我們本里就非常困難的人生中又增加了天大的變數,幾乎改變了我們對生活的一切計劃、預期以及我們人類社會運行的模式。

歷史有其規律性和偶然性。如果說新冠三年的瘟疫橫行是歷史的偶然性的話,那麼2023年就是迴歸到歷史的規律中去尋找確定性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生活的確定性。

從對房地產業的限制,到對網路和補教行業的打壓,再加上過去一兩年中頻頻出現的末世式的封城,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都受到了重創。根據IMF的數據,中國在2022年的經濟成長爲3.2% 可能只達到全球平均水準或低於全球平均成長,這是40年來首次。

您已閱讀8%(292字),剩餘92%(34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青聽華爾街

馮鬱青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國際關係碩士。曾任第一財經紐約評論員, 報導2008年金融危機和四屆美國大選。曾五次專訪巴菲特,並專訪葛林斯潘,柯林頓總統,比爾·蓋茲等多位重要新聞人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紐約主流智庫舉辦和主持年度金融論壇,和美國政界及華爾街大佬討論美國經濟發展及中美關係的熱點話題。2018年當民粹主義和反川普浪潮在全球範圍內激烈碰撞之際,馮鬱青和世界頂級略家和經濟學家展開深度對話,製作六集紀錄片《世界推動者》,探尋二戰之後世界秩序的變化。她現爲華美協進社項目主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