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

藝術
中國收藏家:新的身份,新的趨勢

周文翰:2000年前的中國收藏家大多僅爲文化界所知,富豪階層介入後,企業家、金融人士開始強調「收藏家」身份。

樂尚街
陳東昇和他計劃中的泰康美術館

房方:陳東昇宣稱要做「中國MoMA」。隨著泰康美術館的正式啓動,這一宏偉構想引發中西方藝術圈內外人士的期待與矚目。

樂尚街
臺灣藏家曾文泉:從電影人到策展人

曾文泉認爲自己更接近藝術贊助人的角色,現階段他更關注登上國際舞臺的亞洲藝術家,並持續在臺灣策劃展覽。

談藝錄
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曆程

吳可佳:與洛克菲勒家族合作40年的彼得•強森說,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各有特色。母親阿比對他們影響深遠。

樂尚街
烏利•希克的「中國生涯」

劉裘蒂:這部紀錄片濃縮了烏利•希克商業、政治與藝術三重人生,並見證了中國四十年開放及當代藝術發展史。

天價藏品後的研究型藏家

馬繼東:藏家曹興誠在臺北居所地下專門闢出鑑別古董的高科技研究室;伍嘉恩更是鑽研明代傢俱30年的行家。

收藏家必須面對的兩道坎

馬繼東:律師劉鋼93年開始收藏。作爲藝術藏家,他同樣面臨「財力」和「子女」兩道坎。他是怎麼應對的?

前澤友作:我爲何砸7.6億買「塗鴉」?

劉裘蒂:日本藏家前澤友作購買藏品從來不會尋求第二個意見。他認爲藝術收藏不該以別人的建議或推薦爲起點。

樂尚街
日本藝術藏家怎麼打造話語權?

方翔:日本藏家前澤友作豪擲7.6億人民幣購下巴斯奎特《無題》,這種收藏模式有建構話語權的企圖。

樂尚街
老牌拍賣行搶攻年輕新藏家

王英菡:亞洲青年藏家迅速崛起,老牌拍賣行各出新招。蘇富比與T.O.P的合作,佳士得的「開創」系列是亮點。

藏家劉益謙的理想與現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馬繼東:宋元書畫是中國收藏門類的金字塔尖。除了劉益謙自己收的40多件,還借來近40件。

樂尚街
後「尤倫斯時代」的亞洲新藏家

方翔:在「尤倫斯時代」,藏家熱衷於通過藏品建立話語權,但亞洲新藏家更注重個人喜好和藝術品的長期價值。

收藏
頂級藏家改變中國拍賣市場

方翔:拍賣行不再滿足於佣金收入,他們不僅關注天價藝術家,更願意通過買家羣培養天價藝術家。

中國80後新藏家的新思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馬繼東:包括黃予在內的中國八零後新藏家,通過私人美術館、基金會和贊助人等長線型態,構建藝術新系統,承擔公共教育等社會職能。

談藝錄
中國藏家熱衷「跳躍式出價」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司徒河偉眼中的中國藏家深諳拍賣技巧,喜歡在拍賣師報出下一口價格前喊出高得多的價格,希望嚇退對手,也推熱拍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