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中國收藏家:新的身份,新的趨勢

周文翰:2000年前的中國收藏家大多僅爲文化界所知,富豪階層介入後,企業家、金融人士開始強調「收藏家」身份。

隨著2000年後中國社會財富的成長和階層的分化,「收藏家」作爲一種新的文化身份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登場,他們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巨大的財富、選擇的理由和展示的規模都成爲媒體關注和宣揚的對象。這一時期的「收藏家」與之前的「收藏家」概念有巨大的差別, 2000 年之前的「收藏家」大多僅爲文化界人士所知,而2000 年以後大眾媒體的廣泛報導、富豪階層的介入、公衆對投資理財的關注都賦予了「收藏家」更多的象徵意義:「收藏家」扮演者橫跨財經和文化多個界別的成功人士的社會角色,尤其是許多企業家、金融投資人開始強調自己的「收藏家」角色,強調「收藏」的文化意義,並雄心勃勃地嘗試開設博物館、 美術館等,這成了新興階層定義自我身份、進行社交和社會活動的新的身份符號。

同時,許多收藏家和媒體也樂於敘述收藏帶給收藏者的投資收益,這或許是1990 年代至今中國收藏文化的一大特點:當代文化生態中的所謂「收藏行爲」大多帶著強烈的投資心理,大部分收藏者或投資者都希望自己能夠很快從中獲得投資收益。當然,也有一些收藏家、企業試圖從更長遠的角度進行收藏乃至建立博物館、美術館,和社會進行更密切的互動。

您已閱讀4%(489字),剩餘96%(115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