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福建漳州參加「從卡塞爾走來——漳州國際公共藝術展」的開幕式,29組藝術家的32件大型作品在該市新建的碧湖生態公園裏散落各個地方,有藝術家許江鑄造的燒焦模樣的荷花作品,藝術家牟柏巖雕塑的兩個大胖子,一個弓腰盯著前方,一個爬上梯子在向樓上的窗戶探看祕密,還有陳志光的巨大螞蟻爬在建築表面,展望先生的假山石——這是彭麗媛女士剛剛在美國提到自己也知道的藝術家的同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立在道路邊上,當代藝術作品在這個南方小城出現還是個新奇事件,難免要接受市民的圍觀和評論,不少人還拿出相機合影留念。
不過所有的作品裏最受媒體關注的卻是青年藝術家柳青名爲《車站》的一組雕塑裏兩個穿校服的中學生在接吻的雕塑,已經有數百篇關於這個作品的報導在網路和報紙上傳播,因爲這挑動了人們對於青少年早戀這個教育和道德議題的敏感神經。就事論事,這僅僅是《車站》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其他還有接送小孩的退休老人、一臉茫然的白領男士以及拖著大包的打工青年等,這是一組在形象上略作誇張的刻畫現實的作品。我想人們對於青少年早戀已經是見慣不驚了吧,但是它以藝術的名義出現在某種「正式性的公共場合」卻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這說明藝術的確有特別的影響力。這或許也是現在中國各地政府紛紛舉辦大型藝術展覽、興建城市雕塑的動力所在。
中國各個城市舉辦的文化藝術名目繁多,一類是定期或者臨時舉辦各種展會。比如,走在前面的有平遙舉辦的攝影節,之後超過30個城市都陸續開設各種攝影節,還有超過10個以上的雙年展、三年展之類的大型綜合性藝術展覽,這方面投資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是上海雙年展。對上海、北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來說,平時的藝術展覽項目非常之多,所以舉辦雙年展算是錦上添花,而對於很多中小城市而言,攝影節等大展覽可能就是一年一次或者幾年一次的大活動,因此往往是舉全城之力舉辦。由於投資巨大,因此往往採用兩種形式,一是政府出資或者政府管轄下的國企出資;二是讓民企出錢,民企期望得到的是其他方面的優惠或利益來交換,我就聽說過用贊助換來當地縣市政協常委職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