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保利、佳士得、蘇富比的預展都出現了更多的當代水墨作品——這是2012年以來持續的一個潮流,之前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先後闢出當代水墨類的專場拍賣,在2013年則引起更多畫廊、海外拍賣行的聯動,不僅內地水墨展覽數量激增,去年3月蘇富比在紐約舉辦「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展售會」,佳士得在亞洲藝術週中推出「閱墨——中國當代水墨畫展」,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去年底也乘勢舉辦「水墨藝術:中國當代繪畫的前世今生」,可以說是近兩年最可觀的藝術現象之一。
有趣的是,由於面向的市場不同,中國國內拍賣行、畫廊舉辦的當代水墨展覽、拍賣傾向於儘量擴大外延,把中青年藝術家稍有新意的各類作品都包括進來,「新文人畫」、「新學院派」、「新工筆」乃至「實驗水墨」下的各類創作幾乎都可囊括其中,顯得雜而泛,佳士得、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當代水墨展」則收縮外延,傾向「實驗水墨」一系的藝術家和部分有海外背景的水墨藝術家,如劉國松、李華弌、劉丹、蔡小松、谷文達、徐冰、楊詰蒼和邱志傑等,因爲他們在紐約、香港主要面對的是熟悉當代藝術的海外、港臺乃至部分內地收藏家。不過未來他們也在內地進行拍賣和銷售,對作品的選擇策略也會參考內地的時尚。
目前當代水墨熱潮中最受關注的是「新水墨」 藝術家,他們主要是199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有中西融合因素的藝術家,但是並沒有明確的「風格性」。他們之所以在最近兩年崛起,或許因爲藝術市場在2008年折戟之後,經紀機構都在尋找新的收藏和投資品類,新水墨能快速熱起來,也是因爲恰好處於這一市場轉換點:傳統的古代和近現代水墨收藏家想進一步擴展當代藏品,而當代藝術的藏家則轉向更爲保守的視覺性藝術方向,新水墨可謂兩者交集所在,它們具有曖昧的調和性外表:既有傳統的中國符號性的元素、材質,又具有現當代藝術的形式感乃至觀念意涵,或許可以用「新調和主義」或「折中主義」可以形容這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