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

樂尚街
飛行客:怎麼跟客戶談天災人禍?

斯卡平克:對於自然災害、恐襲事件等,發封慰問電郵會讓對方暖心;但是,當災禍披上政治色彩後,一切就變得微妙棘手。

FT社評:澳洲政府將因森林大火付出代價

在澳洲東部多處燃起森林大火之後,總理莫里森作出了可悲的回應。他領導的政府將會爲此付出政治代價。

科技進步來得及化解環境災難嗎?

拉赫曼:科技進步最終也許能夠解決或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諸多問題,但其進步速度能快到足以阻止災難發生嗎?

科研
別讓科技毀了地球

桑希爾:近年一些研究人類生存風險的機構在英美大學內部成立,探討的前景包括災難性氣候變化、核戰、流氓超智慧和外星人入侵。

如何預知「不可預知」的災禍?

庫柏:今天的世界發生災難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然而我們預測災難的能力卻足夠糟糕,這可如何是好?

新聞業衰落中記者的擔當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前總編劉鑑強:在過去短短几年間,中國新聞業發生了鉅變。就連最樂觀的觀察者,都不得不承認新聞業在走下坡路。

地震
東方災難與西方角度

英國《華聞週刊》記者李曉楓:英國媒體對中國雅安地震的報導,遠遠沒有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和撒切爾夫人逝世所佔的版面多。爲什麼?

颶風
曼哈頓半邊燈火半邊黑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寧:清晨五點,我們終於驅車「逃出」曼哈頓。平日燈火通明的曼哈頓島一半如常,另一半卻陷於深深的黑暗中,竟像是外星人來過似的荒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