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

疫情加劇基金集團資金外流

資產管理公司最近遭遇資金外流、股價下跌,面向客戶的工作也面臨運營挑戰,因爲企業紛紛禁止員工前往疫區旅行。

新加坡
基金管理公司紛紛將亞洲業務移師新加坡

全球投資公司傳統上在香港落戶,將其作爲亞洲總部,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去年收到約200份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申請,高於上年的180份。

全球對沖基金:表現慘淡的2018年

滙豐銀行調查的450家對沖基金只有16家在2018年實現了正收益(扣除費用前)。一些最大的對沖基金損失慘重。

基金業
基金公司的風險被誇大

摩根史坦利董事總經理範斯蒂尼斯:約束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各種監管規定和資本金要求並不適用於大型基金公司。是否應採取措施,防範基金「贖回潮」風險?

基金業
外國資產管理公司重估在華戰略

在中國,新的法規或機遇不斷出現,外國資產管理公司需要爲自身目標制定清晰的願景,在內地設立外商獨資企業是擴大在華業務的方法之一。

基金業
被動型基金漸受青睞

儘管市場份額依舊偏低,但被動型基金的影響力正在迅速增強。數據顯示,2015年歐洲ETF市場將成長15%至20%;到2020年,全球ETF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將翻倍。

中國基金業將放寬外資持股限制

在中國主要金融監管機構表示將放寬監管之後,國際資產管理公司需要重新部署戰略,思考如何進入規模達5720億美元的中國基金市場。

基金業
網路基金已成中國基金業主力

由網路巨擘銷售的貨幣市場基金在中國日漸流行,佔行業總資產份額已達44%。但市場人士擔心,政府的嚴密關注和不斷下滑的收益率,將爲這一「盛世」畫上句號。

基金業
基金公司需要「亞洲模式」

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公司CEO康禮賢:最新報告稱,基金管理公司在亞洲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聚合多個市場的業務,而在於區域上的專注。

網路巨擘改變中國基金業

餘額寶的成功,促使百度、騰訊等中國網路巨擘紛紛推出類似產品,也刺激了基金的線上銷售。此舉可能顛覆中國基金業以銀行爲主要銷售管道的傳統。

貨幣市場基金突顯監管分歧

歐盟對這一行業的監管提案沒有達到法德所要求的嚴厲程度,但已經激怒該行業

基金業
跨境合作利好亞洲基金業

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康禮賢:如果建立基金互認平臺,中國內地與香港滿足條件的基金就能在兩地同時發售,這將具有重大意義。

基金業「奧茲魔法師」提前退休

英國對沖基金界明星科菲從摩爾資本管理辭職,一度回報率耀眼的他最近業績平淡

基金業
分析:香港監管趨緊的風險

許多基金管理公司看好香港基金行業的未來,並相應展開業務部署。但人們擔心,香港證監機構現在整飭金融業,可能把優勢送給新加坡等對手。

基金業
早入中國未必能佔先機

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康禮賢:10年前中國基金業剛向外資開放時,人們以爲,早進入將是成功的關鍵。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基金業
亞洲基金銷售回暖

亞太地區投資者對股票和債券基金興趣重燃,推動整個地區基金銷售開始踏上覆蘇之路。二季度亞太地區基金淨申購269億美元,爲2009年末季以來最高。

基金業
中國基金業醞釀監管變革

中國正在著手修訂《基金法》,草案有兩個細節引起關注:一是允許基金經理開立個人賬戶,二是私募基金可能獲准公開發行基金。二者都會對該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基金業
中國基金業將更開放

中國證監會正在醞釀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進一步開放基金行業,容許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擴大業務。基金公司對此表示歡迎,並已先行採取行動。

歐洲
歐洲基金業的復甦萌芽

不計收益較低的貨幣市場基金,歐洲基金業今年第二季度吸收了524億歐元的淨資金流入。這是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洲投資者首次追加對基金的投資。不過,歐洲大陸的主流投資者目前仍處在觀望狀態。

基金業
全球基金業急需改變業務模式

調查顯示,在經歷了本輪金融危機後,要想留住客戶,基金管理公司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業務模式,將注意力從業績和成本轉移向客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