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基金業

早入中國未必能佔先機

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康禮賢:10年前中國基金業剛向外資開放時,人們以爲,早進入將是成功的關鍵。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2002年中國基金業剛向外資開放時,人們以爲,早期進入將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外資基金公司發現,它們很難憑藉在國際上積累的經驗在中國建立競爭優勢。

從一開始,外資集團打入中國市場——人們認爲它必將成爲一個重要的基金市場——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一個中國本地合作伙伴,組建合資公司。過往的經驗顯示,合資談判的過程可能比較麻煩。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南韓因美國的施壓向外資開放保險業時,美國的保險公司紛紛湧入,並在南韓本土尋找合作伙伴。這些外資保險公司發現,進入南韓市場比想像的艱難。外資保險公司低估了文化差異、整體管理挑戰和開拓新業務的基本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早期進入南韓的外資保險公司中,沒幾家算得上成功,大多數在幾年後離開,付出的努力和資金也沒有獲得多少回報。

您已閱讀20%(352字),剩餘80%(13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