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的成績如何?

近期兩份報告顯示,「中國製造2025」已經實現了其關鍵目標——讓曾經完全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中國製造業實現現代化。但這一成功並非沒有帶來問題。

供應鏈
中國企業加快國產替代

中國企業正加速從其供應鏈中清除外國零組件,與美國的貿易緊張局勢有可能加快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脫鉤。

貿易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日歐有無可能聯手對美?

曹辛:如果中日關係改善,對日本對美外交而言,絕對是有正面作用的槓桿,而歐盟近日也就美歐關稅問題暗示將與亞洲(中國)加強合作。

太陽能
Lex專欄:中國股市仍有安全的板塊

中國近期的監管整頓引發了關於中國市場是否仍可投資的問題,不過對中國長期產業政策至關重要的行業,仍然可提供成長潛力。

晶片
中國是如何掌握MEMS技術的?

耐威科技收購Silex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中國爲成爲電腦晶片領域的世界級製造商,是如何物色和收購關鍵技術的。

尋找一個美國能夠接受的《中國製造2025》

劉裘蒂:從兩個美國商會提交的《美中貿易談判的優先建議》中,可嘗試解讀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可能「底線」。

美中圍繞未來技術的競爭

誰將主導未來技術纔是美中貿易戰核心,無論美中是否達成貿易協議或川普是否連任,都無法很快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讓世界接受「中國製造2025」?

胡月曉:西方對「中國製造2025」的擔憂是對中國發展方向的擔憂。但中國經濟發展並未偏離既定的市場化道路。

中國政府引導基金任重道遠

中國逾2000隻風險投資政府引導基金的總目標規模已達12.5兆元人民幣,但存在籌資不足、大量閒置和重複投資等問題。

美對中國芯片廠家福建晉華實施禁售

美國商務部稱,晉華接近於具備大規模生產DRAM整合電路的能力,這威脅到美國軍方供應商的「經濟生存能力」。

美國無法阻止中國攀登科技階梯

中國真能不依靠美國嗎?金融市場提供的答案似乎是「不能」。但從較長期看,中國很可能在兩個重要方面佔上風。

當前貿易緊張局勢下該如何投資?

聖-喬治:戰術上,股票倉位應該適度,但還應該買入看漲期權。戰略上,應爲全球經濟放緩與彈藥耗盡的央行之間的衝突做準備。

德國政府阻止中資入股德國電網營運商50Hertz

柏林方面已採取干預措施、欲阻止一家德國企業被中資收購,這是它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裏第二次這樣做。

貿易戰
貿易戰:中國應該堅守什麼?

洪詩鴻:美國目前以工業2.0產品爲主的貿易戰只是一種姿態,而在高階產業上對中國進行制約纔是其最終目的。

中國淡化《中國製造2025》宣傳

出現這一轉變之際,中國正尋求改善與歐洲企業的關係,先前這些企業抱怨中國強迫它們轉讓技術,還補貼本土優勢企業。

AI競賽:川普對華貿易戰背後的恐懼

有關川普對華貿易戰的頭條新聞聚焦於鋼鐵、鋁和大豆,但新保護主義情緒的根本動機是美方對中國快速成長的科技實力的焦慮。

川普將動用緊急權力反制中國製造2025

美國總統擬動用上世紀70年代通過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限制中資收購或投資於《中國製造2025》所列戰略行業的美國企業。

柯慕賢:「一帶一路」是中國式全球化

中德邦交45週年之際,德國駐華大使接受FT中文網專訪,就一帶一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歐間保護主義情緒抬頭等議題坦率發聲。

德中之間的投資大門打開了嗎?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成長,反過來看,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依然面臨重重限制。

柯慕賢:中國網路安全立法可能「嚇退德企」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說,中國正起草的一些法律讓德國企業擔心自己的數據可能被中國政府偵查或盜用,這可能成爲中德合作的巨大障礙,也會阻礙中國自身產業升級。

莫忽視「中國製造」升級挑戰

Vendigital公司CEO傑夫科特:通過提出「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國政府力圖在更高附加值和戰略性行業打造真正的國際競爭力,這值得在華西方企業認真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