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讓世界接受「中國製造2025」?

胡月曉:西方對「中國製造2025」的擔憂是對中國發展方向的擔憂。但中國經濟發展並未偏離既定的市場化道路。

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從資本競爭、政策變化到經濟思想轉變

「二戰」後經濟全球化進程顯著加速,跨國公司的出現、發展,並在世界經濟中確立主導地位,標誌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狀態正式達成;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上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爲核心的新經濟的發展,迅速使得金融也達到了一體化狀態。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使得國際經濟競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商品競爭讓位於資本競爭,金融成爲國際經濟競爭的新領域,並決定著商品競爭,即貿易競爭的成敗。事實上,進入21世紀後,國際經濟競爭的新格局態勢就已確立,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這一新競爭格局完整的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商品的競爭不再是重點,金融穩定取代海外市場開拓,成了各國反危機政策的重心。

在新國際經濟競爭格局下,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並沒有增加各國宏觀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相反增加了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環境的複雜性。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各國不再以傳統的貶值爲競爭手段,但各國卻各依各自國情,不遺餘力提高各自金融的競爭力,力圖吸引各國資本流入,如美國的QE,歐洲的財政紀律協調等。

您已閱讀16%(468字),剩餘84%(25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