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雄心勃勃的目標,希望能在2025年之前提升經濟水準,並在面向未來的關鍵領域打造行業領軍者。從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到醫療器械和工業機器人:中國企業渴望成爲市場和技術的領先者,從中國國內開始,然後走向全球。中國政府花費了大量資金推動自主創新和智慧製造的發展。對於德國公司而言,這在短期內帶來了諸多商機,因爲中國爲支持自身的經濟升級,對於高精尖科技產品和工程解決方案的需求非常大。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夠更快地掌握創新技術,中德兩國的經濟合作逐漸從互補轉向了競爭。
《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十大關鍵領域中有許多是德國工業的強項。因此,中國企業對德國高科技公司的股權投資和收購自然引發了公衆的爭論與質疑。這也重新激起了人們對一個問題的討論——如果許多公司希望進入中國市場或者想要業務成長,就不得不同意轉讓技術。據德國業內人士表示,他們所擔憂的並不是強制轉讓技術的規章制度,而是國有合資企業或其它商業夥伴所施加的非正式壓力,這使得外國企業別無選擇,要麼配合,要麼退出。高鐵行業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顯然,這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爲這些爭論而忽視了德國工業所面臨的更大挑戰:許多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極大的成長。
您已閱讀30%(516字),剩餘70%(11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