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風險之辯:探尋經濟成長的真實邏輯

韋森:中國仍處在一個大轉型過程中,基本制度還有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產,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深深存在於官員思維中。

編者按: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再次引發對於中國風險的諸多討論,防範風險亦是近年經濟政策重點。中國經濟最大風險存在何處?應該如何應對可能風險?對世界而言,中國經濟風險又意味著什麼?FT中文網近期組織《中國風險之辯》專題討論,編輯事宜,聯繫徐瑾 [email protected]

1978年來,中國經濟已經歷了近40年的快速恢復和成長。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字,中國的名義GDP總量已從1978年的3678.7億元人民幣(按當時外匯比價爲美元2138.8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685,506.0億元(110,082.3億美元),中國的人均名義GDP也從1978年的222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8,028美元。無論以何種統計口徑計算,也無論與近代和當代歷史上世界各國各時期經濟成長速度相比,還是與中國中央計劃經濟時期以及前蘇聯等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速相比,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4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經濟都保持了一個高速成長時期。

然而,自2012年開始,中國的實際的和潛在的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和麪對中國近40年經濟高速成長之後經濟增速的下行?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中速成長時期,乃至在未來會進入一個中低速乃至中低速成長,應該像任何一個經濟體一樣都改變不了的自然趨勢。但是,在經濟增速下移的大趨勢中,中國政府在當下的中國經濟成長階段上當採取什麼樣的宏觀政策?這些既是一些現實問題,也實際上是一些理論問題。這部文集彙集了自2009年以來筆者作爲在國內和平面媒體上發表的一些文章和長篇訪談,論及了自2009年以來作者個人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看法。一些對中國經濟成長的看法和判斷,已經被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所證實;一些個人的想法和宏觀經濟政策的猜想(如降低中國的宏觀稅負),也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已經實行和正在要做的事情。

您已閱讀15%(779字),剩餘85%(44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