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去槓桿」是經濟過程而非結果

胡月曉:金融多元化趨勢遠未結束,未來「脫實向虛」趨勢也將延續,「去槓桿」雖能改變這一進程,但不會改變方向。

「去槓桿」的對象是「宏觀槓桿」而非「微觀槓桿」

「去槓桿」作爲防範和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是中國經濟未來較長時期內的一項持續性任務。要實現這一長期任務,首先要弄清楚「槓桿」存在何處。中國的「去槓桿」努力已進行了很多年,對企業負債率過高導致的經營風險上升,向來非常重視。實際上,中國大規模降低槓桿的努力已不是第一次,上世紀末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就曾引發了中國對企業負債率過高的憂慮,經過數年努力,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工業企業的負債率明顯下降:中國工業企業負債率由危機前1997年時的65%,顯著下降到了「入世」之時(2001年)的約58%,並穩定下來。此後直到2014年,中國工業企業的負債率一直在(58,59)之間運行。2008年危機後,中國在經過了危機初期反應過度的「加槓桿」階段後,於2012年前後,重又進入了「去槓桿」階段。經持續努力,2014年開始,中國工業企業負債率再度脫離臺階,緩慢下降到了2016年的56%。可見,歷史地看,中國實體經濟中的「槓桿」並不高,且經歷了顯著的下降。

從與實體部門對應的金融部門「槓桿」變化看,2014-2016年間,中國保險業的槓桿倍數(總資產/淨資產)由7.7倍上升到了8.8倍;證券業的槓桿倍數由4.4倍下降到了3.5倍,不過證券業的槓桿變動深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市場低迷和繁榮時期槓桿倍數的變化極大,因此證券行業的槓桿倍數變動不具有經濟週期的趨勢性;同期銀行業的槓桿倍數由7.8略升至8.1倍,如果將時間拓展,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銀行業的槓桿倍數是基本穩定的。結合金融行業各部門的組成比重,金融行業整體的槓桿變動,呈現了穩中偏升的態勢。

您已閱讀21%(691字),剩餘79%(25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