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風險之辯:反思金融自由化

施東輝:金融自由化帶來畸形繁榮,甚至金融危機。中國應該如何面對金融業過度繁榮、資產泡沫隱現等問題?

編者按: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再次引發對於中國風險的諸多討論,防範風險亦是近年經濟政策重點。中國經濟最大風險存在何處?應該如何應對可能風險?對世界而言,中國經濟風險又意味著什麼?FT中文網近期組織《中國風險之辯》專題討論,編輯事宜,聯繫徐瑾[email protected]

在2014年的美國金融學會主席就職演講中,金融學家路易吉•津加萊斯有些沮喪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金融對社會有好處嗎?」他當時的回答是:「以當前的知識狀態來看,不存在任何的理論原因支持金融部門在過去四十年的所有成長是有益於社會的觀點」。的確,過去數十年不斷爆發的金融危機讓人們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質疑,促使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開始重新思考金融自由化進程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經歷了深刻反思和大量研究,現在的人們傾向於認爲,相對於實體經濟,速度過快、力度過大的金融自由化將帶來金融部門畸形繁榮,導致資產泡沫的過度擴張和社會資源的巨大錯配,隨後以金融危機的形式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歲月倉卒,世事如棋,當下的中國也面臨著金融行業過度繁榮、資產泡沫隱現等相似的景象,在金融自由化的路徑下分析和審視這些問題,可以爲中國更好地選擇金融發展之路提供重要鏡鑑。

一、金融自由化的三大表象

您已閱讀8%(531字),剩餘92%(59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