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
一廂情願的政策難奏效

FT專欄作家哈福德:一廂情願的思維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適得其反。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讓人們自己選擇優先順序。

三年前,位於伯靈頓的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開始嘗試一些推進健康、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輕推」(nudge)舉措。首先,在2012年,校園商店和經營自動售貨機的公司被要求確保它們提供的飲料中有至少30%是健康飲品,比如蔬菜汁、低脂牛奶和水。幾個月後,校園裏徹底禁售瓶裝水。這一舉動的目標是鼓勵學生用自來水灌入可重複使用的飲水瓶、以代替瓶裝水,學生倡導者也努力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那麼,佛蒙特大學這一嘗試的結果如何?該校營養與食品科學部的伊麗莎白•伯曼(Elizabeth Berman)和蕾切爾•強森(Rachel Johnson)最近在《美國公共健康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兩位研究者發現,「瓶裝水沒有了以後,瓶子、熱量、糖和新增糖的人均消耗量都顯著增加了……隨著瓶裝水銷量降至零,無糖飲料與含糖飲料的銷量都增加了。」

換句話說,該政策在兩個目標上都適得其反。學生們並未改喝飲用自來水,而是改喝可口可樂、健怡可樂之類的飲料。如果不是更多成熟的政策制定者在更廣闊的領域經常犯同樣錯誤的話,這一切只不過是有趣的奇聞異事,成爲學生倡導者一腔熱血但是不動腦子的又一個例證。我們最好從佛蒙特大學的例子中汲取一些教訓。

您已閱讀31%(553字),剩餘69%(12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