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

統計不應成爲政治的奴婢

FT專欄作家哈福德:官方統計學家有責任提供一系列及時客觀的統計數據,以幫助政府制定出更好的決策,但統計學家不應該僅僅爲政府或政治服務。

當他呼籲英國公衆投票選他當首相時,反對黨領導人提議收集新數據,以便更好地瞭解英國的國情。「福祉無法用金錢衡量,也不能在市場上交易,」他說。他補充說,「我們衡量各種各樣的事物,但唯一沒有衡量的是那最重要的東西。」

上述段落的所有內容都是真實的,只有一個細節例外:第一個引語是2006年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所說,當時他是反對黨領袖。第二個是現任反對黨領導人埃德•米勒班(Ed Miliband)幾個星期前所講。兩人看起來都有一種相同的感覺:人們最熟悉的經濟衡量標尺國民生產毛額(GDP)已經不合用。卡麥隆要收集關於福祉或幸福的數據;米勒班想要一個「生活成本」指數。沒有多少理性的人反對收集及時、權威的經濟和社會統計數據,但米勒班和卡麥隆兩人做到了不容易的事,那就是表現得既犬儒又幼稚。

這兩種情況下的犬儒動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還是法國總統的時候那樣,他委託出爐了一些另類的經濟衡量指標,而這些指標恰好展現法國的長處。作爲以崇尚自由市場和低稅收出名的保守黨的領導人,卡麥隆希望軟化自己的形象,暗示一種更包容更關愛的視角。米勒班正試圖取代一個成功推動英國GDP突然出現起色的政府,因此,他很自然地想把聚光燈投射到別的地方。

您已閱讀28%(545字),剩餘72%(13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