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個中國朋友爲了參加電臺主持人大賽,創作了一個錄音作品,主題是「80後看待08年」。他問我,作爲一個關注中國的「日本80後」,在我的眼中,2008年的哪一件事最值得關注,我的回答是:「中國的80後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讓世界認識了自己,這就是2008年最大的新聞」。
“80後」是漢語中的一個比較新的名詞,據說其第一次出現是在2002年世界盃的時候,雜誌上用這個詞來描述年輕的選手。後來就推廣到別的領域,所有出生在1980年至1990年之間的年輕人,都被統一稱爲「80後」。由於在成長中遇到了計劃生育、改革開放、國家轉型、外來文化衝擊等劇烈的變化,中國的80後與之前、甚至之後的一代人在思維方式、價值標準、處事風格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於是,「80後問題」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裏。
在中國,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首先以「批評」的形式出現。甚至在80後長大以前,由成人控制的輿論就已經達成一致,把他們形容爲懶惰的、不能喫苦的、心理脆弱的、自傲的、崇洋媚外的、不瞭解社會的、崇拜金錢的、物質的、浮躁的、缺乏信仰的、空虛的、垮掉的、被寵壞了的一代,後來,相對保守的輿論又給他們加上了不會服從的、不孝敬父母的、不會合作的、叛逆的、目空一切的、不知感恩的等屬性,而自由派則認爲他們是從衆的、缺乏自主意識的、容易被利用的、迷茫的一代。上述的這些指責當然都是基於事實的,但卻充滿了矛盾。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些現象呢?
您已閱讀21%(600字),剩餘79%(22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