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改「延遲」的思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我看到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公報。說實話,很出乎意料。其中有關農村土地問題的提法,與先前胡錦濤講話和官方媒體的報導相比,存在明顯落差。

我出生在日本伊豆半島的農民家庭裏,從3歲起就幫著父母在地裏幹活。老家是真正的農村,被山水環繞著,要買東西就得開車10分鐘以上纔有商店。主要是些大米、蔬菜和水果等,自給自足。和別的日本農民一樣,我家耕種的土地是屬於自己的,如果種不過來可以租給別人或者出售。比如我初三的時候,家裏因爲迫切需要錢,就把一部分土地賣給了別人。總之,土地是農民的根本,而圍繞土地的管理,結果是自己的,過程也是自己的。

來到中國後,我走過很多中國農村,看到農業,見到農民。我看到,與日本一樣,中國的農村一樣很安靜,很平和;與日本一樣,農業對中國來說很重要;與日本一樣,中國的農民很熱情,很淳樸。在這個意義上,兩國的農民之間,我並不認爲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的城鄉之間存在著收入、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巨大差別,以至於中國不得不把「三農」本身當做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甚至認爲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將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的興衰。

原因何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農民耕種的土地是不屬於自己的,農民只能依靠種地獲得的微薄收入生活,沒法改變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再說,要想填平城鄉之間在經濟上的鴻溝,必須讓農民擁有比目前多得多的財產和流動資金。而中國的農民有這麼多,除了讓農民從土地本身中獲得財富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從這一基本的視角出發,我認爲,在中國實施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必須的。

您已閱讀34%(574字),剩餘66%(11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