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返非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中國在烏干達境內建立了一個518平方公里的「東非自由貿易區」,這個按照中國模式管理的「國中之國」,可能成爲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中國擁有的第一處海外「利益區」。

11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了題爲《東非自由貿易區成立助推中非經濟合作》的訊息。文中提到,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非洲烏干達共和國境內建立了一個518平方公里的「東非自由貿易區」。由中國民企和烏干達省(部)長組成的代表團,11月6日在北京共同發佈新聞,全國政協常委、中非商會會長鬍德平出席會議並講話。中非發展基金、世華總會、北京規劃設計部門及十多家主串流媒體,還有來自全國11個省有實力的企業家200多人參加了會
議。會上,東非自由貿易區負責人與部分投資企業簽訂了協議書。

我查了一下新浪和搜狐等網站的報導,新成立的東非自由貿易區真的非常「自由」,由中方人員參與的管理委員會將按照中國的模式建立金融、工商、城建、外事、警務、海關、文教、司法、旅遊、財政等職能部門,還將擁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權」,至於這種狀態維持的時間,長達99年。另外,目前這個自由貿易區只對中國企業和華人企業發出了邀請。如果新浪網的訊息是準確的,那麼這個已經成立了的自由貿易區,將遠遠不止是「非洲的深圳」,而應該說是「非洲的香港」,一個由中國開發的香港。

據我所知,中國上一次在海外擁有這種程度的利益區,已經是113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中國在北韓的仁川擁有一塊「清租界」。自從這塊租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去,中國就再也沒有管理過屬於別國的地區。所以,如果新浪網的訊息是正確的,那這個自由貿易區的成立無疑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意味著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您已閱讀27%(606字),剩餘73%(16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