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噪音

真正受到傷害的不是金馬獎

張鐵志:藝術創作應該是持續地探索未知,打開更多的牆。在可預見的未來,金馬將繼續成爲華語電影世界向前冒險的燈塔。
2019年11月25日

電影《返校》重返臺灣的恐怖時代

張鐵志:《返校》是臺灣第一部商業電影以「白色恐怖」的歷史作爲主題,並且直面那個時代最殘酷的核心。
2019年9月27日

我的青春啓蒙:1960年代

張鐵志: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與文化風暴從來不曾離開我們。你可以寫下無數個關於那個時代的關鍵字,而每個字都塑造了當今世界的樣貌。
2019年2月1日

臺灣的反智傳統

張鐵志:當社會過度強調功利、實用主義,當「拼經濟」成爲主流價值,結果就是人文精神低落與民主生活空虛。
2018年12月6日

臺灣民主運動轉折點:中壢事件

張鐵志:「中壢事件」發生在「美麗島事件」的兩年前。40年前的這場運動改變了臺灣民主的動能。
2017年11月21日

許知遠:中國最後的「公知」?

張鐵志:他總能站在時代新浪潮上,卻不甘心跟隨浪潮,而是試圖緊抓住岩石,表示對這個庸俗年代的最後抵抗。
2017年9月13日

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

張鐵志:前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梁啓智在新書中探討前蘇聯國家的獨立之路。這些國家的民主經驗,能給香港什麼樣的啓示?
2017年8月23日

誠品:是書店,還是文創品牌?

張鐵志:誠品曾有的堅持和掙扎,是臺灣故事的重要部分。而誠品當前的挑戰,更是這個時代文化的共同挑戰。
2017年7月26日

香港迴歸20年,什麼都沒有發生?

張鐵志:剛剛過去的七月一日,香港似乎相當平靜。CY走了,CY2.0 來了,彷彿一切都沒發生過。
2017年7月6日

臺灣和南韓政治領袖爲何一再出事?

張鐵志: 南韓和臺灣都是亞洲重要的民主化範例,但政治領袖卻多不能善終。爲何如此?是臺灣和南韓不適合民主嗎?
2017年6月6日

再論蔣經國爲何選擇自由化

張鐵志:只有仔細考察七十年代蔣經國剛掌權時所嘗試的改革措施,我們才更能理解他在1987年做出的巨大決定。
2017年5月26日

美國校園爭議:言論自由的邊界在哪裏?

張鐵志:近來美國的校園爭議帶來一個古老的難題,言論自由的邊界該如何被決定?它包含仇恨言論嗎?
2017年5月3日

獨立書店的美麗與哀愁

張鐵志:臺灣獨立書店已成爲性感的文化符號,而美國獨立實體書店已走出低谷,正在回暖。
2017年4月18日

香港很無聊?

張鐵志:如果香港人失去了心中的火光,失去對未來的想像力,香港就可能成爲一個無聊之地。
2017年4月4日

如何回首正視醜惡的歷史?

張鐵志: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正在檢視大學歷史與奴隸制的關係,臺灣大學能誠懇面對歷史嗎?
2017年3月14日

臺灣「二二八」與香港前途

張鐵志:今年是香港迴歸20週年,「雨傘運動」後首次特首選舉在即。臺灣「二二八」能給香港帶來什麼啓示?
2017年2月28日

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梅麗爾•斯特里普

張鐵志:批評川普的美國影星梅麗爾•斯特里普不是天上降下的英雄,她的理念與勇氣來自公民社會的傳統。
2017年1月11日

2016的「港臺」印象

張鐵志:香港文化雜誌《號外》十二月號四十週年特刊封面人物很特別:新任立法會議員朱凱迪。這個選擇很好。
2016年12月27日

臺灣會讓同性婚姻合法化嗎?

張鐵志:臺灣可能是亞洲對「同志」羣體最友善的地方,蔡英文也公開支持婚姻平權,但這裏的反同勢力也不少。
2016年12月7日

當臺灣創作者面對中國大陸

張鐵志:一個音樂界朋友說,臺灣有許多資深音樂製作人去中國大陸,畢竟錢多市場大,但許多人卻又回到臺灣。
2016年11月22日

臺灣的沉靜VS.中國大陸的浮躁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美好認知摻雜了想像,臺灣對中國大陸的美好認識也過度浪漫化。
2016年11月2日

Bob Dylan與臺灣民歌《四十年》

張鐵志:巴布•狄倫獲諾貝兒文學獎之日,關於臺灣民歌運動的紀錄片《四十年》正式上演,這是美麗的歷史巧合。
2016年10月20日

臺北是亞洲最自由開放的城市嗎?

張鐵志:有人這樣總結城市精神:享樂之城香港、抱負之城紐約、政治之城北京,那麼臺北呢?
2016年9月28日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胡德夫經典作《美麗島》被小英總統選用,他74年的個唱是臺灣民歌運動起點。
2016年9月13日

這名駭客可以改造臺灣政府嗎?

張鐵志:唐鳳的故事確實是一則傳奇,這位35歲、跨性別的駭客即將擔任臺灣行政院的「數字政務委員」。
2016年8月30日

中國搖滾的抗議年代

張鐵志:中國搖滾的三十年,正是社會發展的對映。而今,中國搖滾只剩下討好觀衆的嗓音。
2016年8月9日

「小粉紅」們與戴立忍們

張鐵志:如果中國大陸繼續被這種狹隘盲目的民族主義遮蔽了內部任何異質性,只會和香港臺灣的距離越來越遠。
2016年7月19日

臺灣青年的返鄉潮

張鐵志:一如「逃離北上廣」,臺北高房價逼得年輕人回到故鄉,或移民去美好城市如宜蘭或臺南去實踐人生。
2016年7月1日

走過臺灣的族羣傷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臺灣九零年代族羣政治衝突的根源是,本省族羣是被殖民的悲哀,外省族羣是流亡的悲哀,雙方對彼此缺乏體認與理解。
2016年6月15日

臺灣有文化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朋友常覺得臺灣好像很有文化,各角落充滿人文韻味,但臺灣人卻很焦慮,覺得政府支持少、政策方向不明。
2016年6月1日

臺灣的民主之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5月20日,在蔡英文就職典禮上演唱的六首歌,將包括曾經的「禁歌」《美麗島》,和太陽花運動的歌曲《島嶼天光》。
2016年5月19日

「小英」的青春與老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小英」蔡英文就職紀念郵票設計得活潑感人,對外宣傳的「萌」與「酷」與民進黨「老人內閣」的陳舊老氣,是其核心矛盾。
2016年5月3日

崔健:從代言時代到不合時宜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新專輯《光凍》中的老崔依然令人佩服,在這個喧囂光鮮但空洞貧乏的時代,他仍高舉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儘管顯得不合時宜。
2016年4月19日

現在還來得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頒給本地獨立製片、非常政治的影片《十年》。這不僅是香港年度文化事件,也會是時代的重要記憶。
2016年4月6日

當香港告別年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學民思潮」走向結束,或許是因爲少年們已經告別年少,要邁入另一個階段,而香港也不再是那個曾經純真的香港了。
2016年3月23日
關於《時代的噪音》
張鐵志,臺灣文化與政治評論人,歷任「報導者」共同創辦人兼總主筆、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週末畫報》主筆、《數位時代》首席顧問。著有《聲音與憤怒》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