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喜歡Bob Dylan的歌,我們也讀文學,但你讀再精的英文、再熟悉他的歷史,你看到Dylan對時代的批判、對戰爭的批判,會覺得這個纔是你要的。他的歌中有一句話說,『你還要多少次,碰到問題把你自己面對的問題把頭轉過去就算了』,意思是你去當醫生去當外交官去當什麼,但問題還在那邊,你就是逃離問題的人。我不願頭輕輕地掉過去,然後在民歌上一直唱這樣,但我沒有逃離民歌去做什麼其他的事,我覺得我的歌就是在我生命裏面。
這是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最近一部即將在臺灣上演的紀錄片《四十年》中所說的,這部侯季然導演的紀錄片回顧了七十年代中期臺灣民歌運動中幾個人如今的人生轉折:包括胡德夫、楊弦、侯德健、李宗盛和他當年的木吉他合唱團夥伴。巧合的是,作爲主角之一的胡德夫正好在最近於臺北舉行了個人演唱會。
臺灣的民歌運動反映的是經過戰後三十年的黑暗威權時代,年輕世代開始在曙光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那些青年音樂人與他們的創作不僅塑造了後來的臺灣流行音樂,也對中國大陸和整個華人世界產生了關鍵影響。
您已閱讀29%(436字),剩餘71%(10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