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蔣經國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論是早期國際上的學術研究,或者在臺灣,乃至在大陸與華人世界,都有著極大爭議。有人認爲,蔣經國是一個良善的改革者,尤其在八十年代後期,他做出了和鄧小平截然不同的決定:政治自由化,讓兩岸在九十年代走向完全不同的政治旅程。這個看法意涵著,要是當年小平像小蔣一樣就好了。但也有人認爲,這個看法(或主觀期待)是忽視了當年蔣經國面對的社會力量是不得不在各種壓力下,與其問當年中國爲何沒有蔣經國,更重要的是看社會力量與政權之間的權力平衡,以及政權內部的權力問題。
臺灣的薛化元教授日前撰寫了一篇《臺灣爲什麼在三十年前選擇走向自由化》,精彩地分析了蔣經國在1987年面對的國內外壓力(以及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本文希望做出一點補充,進一步往前看七十年代他剛掌權時所嘗試的改革措施,以更理解他在1987年做出的巨大決定。
政治學的基本假設是統治者永遠都想要保持政治權力。面對社會要求改革的壓力,他會考慮鎮壓成本與容忍成本何者較爲巨大。一旦民間壓力讓其無法忽視,一旦鎮壓將會付出巨大成本時,威權統治者會考慮實行某種改革,來維持政治權力的延續。
您已閱讀22%(482字),剩餘78%(17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