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時代的噪音

Bob Dylan與臺灣民歌《四十年》

張鐵志:巴布•狄倫獲諾貝兒文學獎之日,關於臺灣民歌運動的紀錄片《四十年》正式上演,這是美麗的歷史巧合。

「當時洋溢在野人咖啡館的音樂,還有Bob Dylan與Joan Baez,還有500 Miles,最紅的是Peter, Paul and Mary的版本吧?」

這是林懷民小說《蟬》中的一段,那是1968年的臺灣,那個青年林懷民還沒去過美國學舞,還沒成立「雲門舞集」。

六零年代的文藝青年們在森冷的白色恐怖下,是苦悶而失落的。來自西方的民歌,以及民歌所反映出的美國青年文化,成爲黑暗世界的一道光,批判的光,理想與希望的光。

您已閱讀13%(208字),剩餘87%(14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時代的噪音

張鐵志,臺灣文化與政治評論人,歷任「報導者」共同創辦人兼總主筆、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週末畫報》主筆、《數位時代》首席顧問。著有《聲音與憤怒》等書。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