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文章檔案

房地產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房價下跌誰會高興?房價漲跌和有房人真沒關係麼?中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有住房。房價對有房沒房者都不是個輕鬆話題。
2011年11月10日

房地產
限購是行政有病百姓喫藥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眼下的限購就像是消防隊員救火,既擔心過火地區「死灰復燃」,又無法防範未著火地區。限購成爲馬後炮,卻給全國房價一個波浪式輪番上漲的機會。
2011年9月4日

奢侈品
奢侈品引導中國轉型?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中國人對奢侈品消費持有雙重態度,本土奢侈品的成長還需要時日。眼下奢侈品對中國經濟轉型和降低物價意義重大。
2011年6月15日

夏俊峯
四問小販之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夏俊峯案的一、二審法院都嚴重顛覆了「疑罪從無」這個基本法律原則,讓人不得不懷疑此案是否受到了不正常干擾。
2011年5月24日

限購恐將催漲三四線城市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數十個城市的限購令對房屋供需結構造成了雙重打壓。在一二線城市,這可能會導致房租飆升,而在三四線城市,泡沫恐會越吹越大。
2011年2月11日

房價
地產調控帶來的新改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不到5%的房地產開發用地,卻承擔了37%的地價!這其中,還得「內部消化」20—30%的保障房成本!房價能不高麼?
2011年1月29日

房價
誰綁架了中國房地產?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高房價是商品房帶來的麼?事實是以政府爲主導的經濟競爭導致工業綁架了商品房,保障房建設綁架了商品房,還有基礎設施建設綁架了商品房。
2011年1月25日

孤本的中國模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中國模式前不見古人後沒有來者。從布坎南的研究成果反思過去三十年的中國模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態環境惡化和基層維穩壓力越來越大的根源。
2011年1月19日

房價
房產稅將助漲房價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在中國,房產稅的開徵,只不過爲政府開闢了一個新的稅源,但它改變不了土地財政,也解決不了基本的社會公平問題,甚至可能會增加社會不公平。
2011年1月11日

保障房將推高商品房價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保障房爲何使商品房價格更高?因爲限制城市人口的傳統思路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保障房可能拉低平均房價,但只會使商品房價格更高。
2010年12月28日

房價
中國房價爲什麼難控?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城市化背景下展開,有的城市鄉村在迅速崛起,有的城市鄉村在迅速衰落。
2010年12月9日

高物價的真相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中國內地物價的貴,是相對於國民收入低而言的。是提高國民收入?還是降低物價(事實上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強壓物價)?我們並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2010年12月5日

人人都在找財富倉庫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人人都在努力尋找安全的財富倉庫,於是我們看到一年來中國的房產、珠寶玉石、古董、藝術品的價格都一路飆升。人們或瘋狂,或搶籌,或問:有沒有泡沫?
2010年11月24日

從「物價控」走向「工資福利控」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中國必須走出傳統的「物價控」,走到「工資控」和「福利控」的陽光大道上來。把市場的還給市場,政府則應確保大多數人工資和社會福利的提升。
2010年11月22日

深圳反思(下):擠壓空間的行政力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繼續深化改革難免會帶來許多牽制和羈絆,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樣可以輕裝上陣。其中最大的牽制,不是來自別處,恰恰來自政府自身——政府太強大了,而社會和個人太渺小。
2010年11月30日

深圳反思(上):一個讓人呆不住的城市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總是少部分人,決定金字塔本身的高度和牢固程度的是底部基礎。而深圳熱衷於給高階主管發放政府補貼的背後,恰恰面臨的是其人才資本或曰人力資本底部不牢的致命問題。
201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