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布勒哲爾研究中心主任讓•皮薩尼-費裏(Jean Pisani-Ferry)借用列寧的話說:貨幣即政治,沒有比放任貨幣氾濫更能摧毀一個社會。
這話一定會引來萬衆歡呼,尤其是在這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喊痛的通膨時代。但仔細分析,它卻可能是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一劑毒藥。列寧這話是什麼時候說的?列寧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迄今已經86年有餘了。現在是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跟列寧那個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拋開「氾濫」等情緒化字眼,適當的貨幣量也許是保證經濟健康與世界平衡的必要甚至基礎性手段。我贊同葉檀女士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時說的話:這輩子,我們看得到的時候,估計我們是趕不上貨幣發放的速度了,也就是貨幣發放會越來越猛,會永遠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很多人在曬世界各地的物價,尤其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殷紫2010年12月3日發文《赫爾辛基與杭州消費對比》:「回杭州暫居半年,一逛超市,只看絕對價格,最實惠的光明牌全脂鮮奶的單價,就比之前我們所居住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要貴上兩塊左右;光明優倍的無脂牛奶價格和美國比,更可謂高價。再看其他的魚、肉、菜、蛋類等食品,以絕對價格相比較,根本便宜不了多少,甚至還有更貴的;以相對價格來比,那就貴得大了去了。舊金山老同學特地帶了倆空箱子回國省親,箱子沒塞滿就回去了,到家後在MSN上跟我說,『回到美國,真是看啥啥便宜啊!'現在,我已經不好意思再跟國內的朋友抱怨北歐的物價了。孩子上學不用花錢,不用交贊助費;看病的賬單也不會如無底洞,更無各種強制實行的隱形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