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峯

四問小販之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夏俊峯案的一、二審法院都嚴重顛覆了「疑罪從無」這個基本法律原則,讓人不得不懷疑此案是否受到了不正常干擾。

5月9日,瀋陽小販夏俊峯刺死兩名城管一案在遼寧高院二審宣判。二審維持了瀋陽中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夏俊峯死刑的一審判決。這一司法裁判,由於在實體和程式兩個方面存在諸多瑕疵,遭到了學界和輿論的如潮質疑。

5月18日,遼寧方面通過人民網法治頻道公開回應,就公衆質疑的四個方面問題進行了解釋,意即此裁定程式正當、實體合法,沒有任何問題。這篇署名《人民日報》記者何勇的稿件很蹊蹺。雖然早早登上了五大門戶的新聞首頁,顯示來源爲人民網或《人民日報》,但在18日和1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紙質版面上,都無法找到這篇稿件。

此文言辭懇切地說:「瀏覽關於夏俊峯案件的媒體報導、評論和網路留言跟帖、微網誌,記者發現絕大多數人,對作爲弱勢羣體、社會底層人物代表的夏俊峯,給予了同情和關懷,這是令人尊敬的。但遺憾的是,多數評論者轉述的基本是辯護方的觀點和材料,而一審和二審法院,由於種種原因卻處於失語狀態。」但是,看了這份可以說是代表法院方面觀點的文章,和先前二審法官苗欣公開做出的解釋,作爲一個局外人和旁觀者,筆者還是感覺疑問重重,需要請教於法院和相關專家學者。

您已閱讀24%(465字),剩餘76%(14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