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佳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談藝錄
關注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2024年8月30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藝術史學家T.J.克拉克:塞尚與當下
吳可佳:作爲西方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創作如何走向「不可逾越的廣袤」?他的探索與作品,又如何爲人們思考眼前的複雜世界提供啓示?
2023年12月21日
靈感之鄉
關注
梵高人生最後兩年的傑作
吳可佳:梵高在人生末期經歷了來自病痛和友情的雙重打擊。但梵高生命的最後兩年,卻被公認爲是他藝術才華的綻放期和創作的巔峯。
2023年9月9日
歷史
關注
寫作的她: 人類歷史上的最早署名作者和她的時代
吳可佳:作爲文明史上首位留名的寫作者,安海度亞娜於絕境中的人文表達,體現了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藝術創作特徵。與她有關的歷史,也爲審視人類文明的跌宕變遷提供了線索。
2023年3月8日
藝術
關注
戰火年代的巨匠:二戰時期的亨利•摩爾與比爾•布蘭特
吳可佳:對話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二戰的殘酷洗禮,如何讓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和攝影師產生了共通的創作主題。
2023年2月16日
亨利•馬諦斯
關注
對話費城美術館策展人馬修•阿弗隆:談談20世紀30年代的馬諦斯
吳可佳:在那個世界步步陷入魔障的時期,馬諦斯面對外界的失控和自身的掙扎,其作品卻延續了創作的韌性和力量。
2023年1月5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賈德基金會藝術總監、藝術家唐納德•賈德之子弗萊文•賈德
吳可佳:弗萊文•賈德回顧了父親對藝術創作的理念與堅持,他的寫作和藝術與當今社會的相關性。重新深入討論賈德也是這個時代亟需的清醒對話與思考。
2021年3月19日
談藝錄
關注
專訪布爾喬亞的守護人高羅威
吳可佳:高羅威曾任布爾喬亞的助手近三十年,現任基金會總裁,是她晚年身邊最親近的人,見證了藝術家劇烈情緒起伏的創作與生活。
2021年2月19日
談藝錄
關注
專訪紐約五位美術館館長
吳可佳:大都會、布魯克林、惠特尼、古根海姆及摩根等五位館長,談疫情的影響,以及帶給他們慰藉的一件永久館藏。
2020年10月30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新銳影像藝術家瑞秋•羅斯
吳可佳:85後瑞秋•羅斯因系列影像作品獲得國際藝術界的矚目。她所有的作品只討論一件事:令人類發展到今天的各種元素。
2020年8月4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音樂家史蒂夫•萊奇(Steve Reich)
吳可佳:83歲的萊奇是現世罕見的深諳視覺藝術的作曲家。如今的居家隔離在萊奇看來,與他常年居家創作的情境並未有任何區別。
2020年6月11日
談藝錄
關注
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風險是自滿
吳可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主席瓦格斯塔夫強調,對大都會這樣歷史悠久的機構,最大的風險是「一不留神就自滿」。
2020年5月7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布魯克林博物館館長安•帕斯特納克
吳可佳:被譽爲「當代藝術界的搖滾明星」的安認爲,博物館應有勇氣探究敏感話題,如:大規模監禁、種族問題等。
2020年2月13日
談藝錄
關注
對話當紅藝術家:喬恩•拉夫曼
吳可佳:拉夫曼專注於網路題材的創作,是西方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風格漸從浪漫走向悲觀陰暗。
2019年12月26日
談藝錄
關注
達芬奇爲什麼偉大?
吳可佳:今年是達芬奇逝世500週年。邦巴赫博士用四卷巨著《被再發現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探索這位巨人,並接受FT中文網專訪。
2019年9月11日
談藝錄
關注
古建築修復,什麼最重要?
吳可佳: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在過去50多年中,參與了600多個古建築修復項目,包括故宮的乾隆花園。
2019年8月1日
談藝錄
關注
蘇富比拍賣行私有化的幕後大戲
吳可佳:此次併購談判歷時之短暫,訊息之突然,令國際藝術界人士普遍驚詫。買家德拉希並非藝術圈常客,其藝術收藏也鮮爲人知。
2019年6月23日
談藝錄
關注
畢加索與馬諦斯的世紀PK
吳可佳:20世紀西方藝術史,最精彩的話題莫過於畢加索與馬諦斯的相互競爭與欣賞。他倆就像南極和北極。
2019年5月30日
談藝錄
關注
專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新館長霍倫
吳可佳:霍倫說,人們看球賽會提前瞭解球隊,但多數觀衆來大都會卻不做任何準備。大都會將幫觀衆「預習」。
2018年12月7日
談藝錄
關注
張曉剛:畫家其實是在畫自己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認爲,藝術創作就像照鏡子,你觀看鏡像,鏡象在觀看你,之間的互動就是繪畫的魅力。
2018年10月26日
談藝錄
關注
張曉剛:「政治性」是對我的誤讀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的作品常被認爲帶有「政治性」。他說,自己並不關心政治,而是關心人和現實的關係。
2018年10月19日
談藝錄
關注
區塊鏈將怎麼影響藝術市場?
吳可佳:TEFAF董事會主席、區塊鏈技術藝術創新企業Artory創辦人納內•德金詳解區塊鏈技術的藝術密碼。
2018年7月26日
談藝錄
關注
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曆程
吳可佳:與洛克菲勒家族合作40年的彼得•強森說,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各有特色。母親阿比對他們影響深遠。
2018年6月29日
談藝錄
關注
洛克菲勒二世的收藏史
吳可佳:洛克菲勒二世及夫人阿比收藏理念迥異。阿比不顧丈夫的反對,創立MoMA。歷史學家彼得•強森細說從頭。
2018年6月21日
談藝錄
關注
汪濤:青銅器藏家主要是中國人
吳可佳:汪濤博士指出,藏家越來越重視藝術品內涵和歷史傳承。青銅器量少價高,藏家多是對中國歷史有情結。
2018年5月17日
談藝錄
關注
汪濤:青銅器後的另一個宋徽宗
吳可佳: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吉金鑑古」中國皇室青銅器展彙集中外博物館珍藏。策展人汪濤詳解全新策展視角。
2018年5月11日
談藝錄
關注
藝術家邱黯雄:美術館多,好作品少
吳可佳:邱黯雄認爲,當代藝術需要先看作品解釋才能明白作者意圖,是全球性需要反省的問題。
2018年4月26日
談藝錄
關注
畢加索的作品和他的戀人們
吳可佳:畢加索在人生不同階段與各個戀人相處的狀態也不同。他經歷的女性,在人類藝術史上留下了永久印記。
2018年3月29日
談藝錄
關注
畢加索最重要的三幅作品
吳可佳:全球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專家大衛•諾曼心目中畢加索TOP3,選擇標準爲:作品創作時期、稀缺性、藏家的轉變。
2018年3月22日
談藝錄
關注
她用8年,做米開朗基羅大展
吳可佳: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米開朗基羅大展,展出200件珍貴素描。策展人邦巴赫博士細述背後故事。
2018年2月8日
樂尚街
關注
阿布扎比羅浮宮:野心與視野
吳可佳:醞釀逾十年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已對外開放。這座強調普世性並聚焦全球的博物館會改變世界文化版圖嗎?
2018年1月4日
談藝錄
關注
隋建國vs.科尼利亞•帕克:雕塑的中西視角
吳可佳:裝置藝術家科尼利亞•帕克與雕塑家隋建國生於同年。他們暢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作出發點和理念。
2017年12月1日
談藝錄
關注
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怎樣?
吳可佳:美國宣佈將於明年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對文化藝術領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業內人士怎麼看?
2017年10月19日
談藝錄
關注
克拉克:博物館必須適應年輕觀衆
吳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表示,年輕觀衆特別期待從新技術中看到佛教藝術的內容,因此必須適應他們的要求。
2017年9月14日
談藝錄
關注
克拉克:觀衆對「編年布展」沒興趣
吳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講述如何用全新布展理念,向西方普通觀衆展示東方佛教雕塑藝術,並解釋佛教文化。
2017年9月7日
談藝錄
關注
尹吉男:收藏不是燒錢
吳可佳: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專家尹吉男教授強調,收藏一要喜歡,二是要儘可能建立小序列深度研究。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