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佳文章檔案

談藝錄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2024年8月30日

談藝錄
對話藝術史學家T.J.克拉克:塞尚與當下

吳可佳:作爲西方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創作如何走向「不可逾越的廣袤」?他的探索與作品,又如何爲人們思考眼前的複雜世界提供啓示?
2023年12月21日

梵高人生最後兩年的傑作

吳可佳:梵高在人生末期經歷了來自病痛和友情的雙重打擊。但梵高生命的最後兩年,卻被公認爲是他藝術才華的綻放期和創作的巔峯。
2023年9月9日

歷史
寫作的她: 人類歷史上的最早署名作者和她的時代

吳可佳:作爲文明史上首位留名的寫作者,安海度亞娜於絕境中的人文表達,體現了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藝術創作特徵。與她有關的歷史,也爲審視人類文明的跌宕變遷提供了線索。
2023年3月8日

藝術
戰火年代的巨匠:二戰時期的亨利•摩爾與比爾•布蘭特

吳可佳:對話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二戰的殘酷洗禮,如何讓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和攝影師產生了共通的創作主題。
2023年2月16日

對話費城美術館策展人馬修•阿弗隆:談談20世紀30年代的馬諦斯

吳可佳:在那個世界步步陷入魔障的時期,馬諦斯面對外界的失控和自身的掙扎,其作品卻延續了創作的韌性和力量。
2023年1月5日

談藝錄
對話賈德基金會藝術總監、藝術家唐納德•賈德之子弗萊文•賈德

吳可佳:弗萊文•賈德回顧了父親對藝術創作的理念與堅持,他的寫作和藝術與當今社會的相關性。重新深入討論賈德也是這個時代亟需的清醒對話與思考。
2021年3月19日

談藝錄
專訪布爾喬亞的守護人高羅威

吳可佳:高羅威曾任布爾喬亞的助手近三十年,現任基金會總裁,是她晚年身邊最親近的人,見證了藝術家劇烈情緒起伏的創作與生活。
2021年2月19日

談藝錄
專訪紐約五位美術館館長

吳可佳:大都會、布魯克林、惠特尼、古根海姆及摩根等五位館長,談疫情的影響,以及帶給他們慰藉的一件永久館藏。
2020年10月30日

談藝錄
對話新銳影像藝術家瑞秋•羅斯

吳可佳:85後瑞秋•羅斯因系列影像作品獲得國際藝術界的矚目。她所有的作品只討論一件事:令人類發展到今天的各種元素。
2020年8月4日

談藝錄
對話音樂家史蒂夫•萊奇(Steve Reich)

吳可佳:83歲的萊奇是現世罕見的深諳視覺藝術的作曲家。如今的居家隔離在萊奇看來,與他常年居家創作的情境並未有任何區別。
2020年6月11日

談藝錄
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風險是自滿

吳可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主席瓦格斯塔夫強調,對大都會這樣歷史悠久的機構,最大的風險是「一不留神就自滿」。
2020年5月7日

談藝錄
對話布魯克林博物館館長安•帕斯特納克

吳可佳:被譽爲「當代藝術界的搖滾明星」的安認爲,博物館應有勇氣探究敏感話題,如:大規模監禁、種族問題等。
2020年2月13日

談藝錄
對話當紅藝術家:喬恩•拉夫曼

吳可佳:拉夫曼專注於網路題材的創作,是西方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風格漸從浪漫走向悲觀陰暗。
2019年12月26日

談藝錄
達芬奇爲什麼偉大?

吳可佳:今年是達芬奇逝世500週年。邦巴赫博士用四卷巨著《被再發現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探索這位巨人,並接受FT中文網專訪。
2019年9月11日

談藝錄
古建築修復,什麼最重要?

吳可佳: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在過去50多年中,參與了600多個古建築修復項目,包括故宮的乾隆花園。
2019年8月1日

談藝錄
蘇富比拍賣行私有化的幕後大戲

吳可佳:此次併購談判歷時之短暫,訊息之突然,令國際藝術界人士普遍驚詫。買家德拉希並非藝術圈常客,其藝術收藏也鮮爲人知。
2019年6月23日

談藝錄
畢加索與馬諦斯的世紀PK

吳可佳:20世紀西方藝術史,最精彩的話題莫過於畢加索與馬諦斯的相互競爭與欣賞。他倆就像南極和北極。
2019年5月30日

談藝錄
專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新館長霍倫

吳可佳:霍倫說,人們看球賽會提前瞭解球隊,但多數觀衆來大都會卻不做任何準備。大都會將幫觀衆「預習」。
2018年12月7日

談藝錄
張曉剛:畫家其實是在畫自己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認爲,藝術創作就像照鏡子,你觀看鏡像,鏡象在觀看你,之間的互動就是繪畫的魅力。
2018年10月26日

談藝錄
張曉剛:「政治性」是對我的誤讀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的作品常被認爲帶有「政治性」。他說,自己並不關心政治,而是關心人和現實的關係。
2018年10月19日

談藝錄
區塊鏈將怎麼影響藝術市場?

吳可佳:TEFAF董事會主席、區塊鏈技術藝術創新企業Artory創辦人納內•德金詳解區塊鏈技術的藝術密碼。
2018年7月26日

談藝錄
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曆程

吳可佳:與洛克菲勒家族合作40年的彼得•強森說,幾位洛克菲勒三代的收藏各有特色。母親阿比對他們影響深遠。
2018年6月29日

談藝錄
洛克菲勒二世的收藏史

吳可佳:洛克菲勒二世及夫人阿比收藏理念迥異。阿比不顧丈夫的反對,創立MoMA。歷史學家彼得•強森細說從頭。
2018年6月21日

談藝錄
汪濤:青銅器藏家主要是中國人

吳可佳:汪濤博士指出,藏家越來越重視藝術品內涵和歷史傳承。青銅器量少價高,藏家多是對中國歷史有情結。
2018年5月17日

談藝錄
汪濤:青銅器後的另一個宋徽宗

吳可佳: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吉金鑑古」中國皇室青銅器展彙集中外博物館珍藏。策展人汪濤詳解全新策展視角。
2018年5月11日

談藝錄
藝術家邱黯雄:美術館多,好作品少

吳可佳:邱黯雄認爲,當代藝術需要先看作品解釋才能明白作者意圖,是全球性需要反省的問題。
2018年4月26日

談藝錄
畢加索的作品和他的戀人們

吳可佳:畢加索在人生不同階段與各個戀人相處的狀態也不同。他經歷的女性,在人類藝術史上留下了永久印記。
2018年3月29日

談藝錄
畢加索最重要的三幅作品

吳可佳:全球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專家大衛•諾曼心目中畢加索TOP3,選擇標準爲:作品創作時期、稀缺性、藏家的轉變。
2018年3月22日

談藝錄
她用8年,做米開朗基羅大展

吳可佳: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米開朗基羅大展,展出200件珍貴素描。策展人邦巴赫博士細述背後故事。
2018年2月8日

樂尚街
阿布扎比羅浮宮:野心與視野

吳可佳:醞釀逾十年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已對外開放。這座強調普世性並聚焦全球的博物館會改變世界文化版圖嗎?
2018年1月4日

談藝錄
隋建國vs.科尼利亞•帕克:雕塑的中西視角

吳可佳:裝置藝術家科尼利亞•帕克與雕塑家隋建國生於同年。他們暢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作出發點和理念。
2017年12月1日

談藝錄
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怎樣?

吳可佳:美國宣佈將於明年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對文化藝術領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業內人士怎麼看?
2017年10月19日

談藝錄
克拉克:博物館必須適應年輕觀衆

吳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表示,年輕觀衆特別期待從新技術中看到佛教藝術的內容,因此必須適應他們的要求。
2017年9月14日

談藝錄
克拉克:觀衆對「編年布展」沒興趣

吳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講述如何用全新布展理念,向西方普通觀衆展示東方佛教雕塑藝術,並解釋佛教文化。
2017年9月7日

談藝錄
尹吉男:收藏不是燒錢

吳可佳: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專家尹吉男教授強調,收藏一要喜歡,二是要儘可能建立小序列深度研究。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