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戰火年代的巨匠:二戰時期的亨利•摩爾與比爾•布蘭特

吳可佳:對話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二戰的殘酷洗禮,如何讓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和攝影師產生了共通的創作主題。

已故電影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曾說過: 「照相機不僅僅是記錄的儀器,它是一種媒介,通過此媒介,資訊從另一個不屬於我們的世界傳到我們這裏,將我們帶入一個偉大祕密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照相機與攝影藝術將20世紀兩位重要的藝術家: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 1898-1986)和攝影師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 1904-1983)的創作聯繫到一起。

在1940-41年德軍對英國的大轟炸期間,布蘭特與摩爾創作了大量的倫敦(地鐵內)難民場景的攝影和素描作品。兩位藝術家的這批獨立創作,在20世紀被廣爲展覽,並刊登在衆多新聞出版物中。當他們的這些作品並排展示時,其創作所呈現的人類在戰爭中的狀態----流離失所、孤獨、生命受到威脅時的脆弱----預示了二戰後期更大規模的恐怖圖景。

Bill Brandt, Liverpool Street Extension, 1940, printed ca. 1948, gelatin silver print, private collection. © Bill Brandt/Bill Brandt Archive Ltd.
您已閱讀5%(513字),剩餘95%(103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