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

對話藝術史學家T.J.克拉克:塞尚與當下

吳可佳:作爲西方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創作如何走向「不可逾越的廣袤」?他的探索與作品,又如何爲人們思考眼前的複雜世界提供啓示?

1872年夏天,33歲的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每週數天從法國北部奧維爾(Auvers)的家中步行三公里,來到蓬圖瓦茲(Pontoise),與比自己年長八歲的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見面,長時間地討論藝術、共同在戶外寫生作畫。

畢沙羅的兒子呂西安(Lucien Pissarro; 1863-1944)多年後回憶道,那時的塞尚時不時坐在草地上全神貫注地觀察畢沙羅創作的每個細節,有次甚至被當地農民誤認爲是畢沙羅家的工人。1872-1873年有段時間,塞尚會將畢沙羅完成的風景畫借回自己的工作室,逐筆逐劃地模仿。兩位藝術家這樣持續地探討創作、並肩作畫的經歷,前後持續了十多年,直至1885年塞尚搬回法國南部家鄉普羅旺斯小鎮艾克斯(Aix-en-Provence)才結束。

1. Camille Pissarro, Portrait of Paul Cézanne, 1874, Etching on laid paper, 17 5/8 x 11 1/2 in. (44.8 x 29.2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您已閱讀3%(521字),剩餘97%(146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