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徐瑾書單:春節閉門讀歷史

徐瑾:歷史對於國人來說,不僅是過去的新聞,更是現實的信仰之一。我選了幾本適合假期的讀物,與大家分享。

社交網路對我們的記憶做了什麼?

李維士:幾周前,我讀到一篇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結果發現我不記得寫過它了,根本一絲一毫都想不起來。

我的中學時代(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在語文數學之外,排隊,唱歌,做操,念大批判稿,幾乎是最重要的課程。「學工學農學解放軍」,約從四年級起,便放下書本,名正言順放棄了學習。

凱拉韋
可別忘了記憶力

FT專欄作家凱拉韋:我們渴望被人記住,是因爲那表明別人認爲我們是值得尊敬的人。也許穿戴式技術將可幫助我們記住人臉,但那樣的記憶就毫無價值了。

記憶
電話號碼記憶法

FT專欄作家邰蒂:普林斯頓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穆勒在半個世紀前研究發現,多數人記憶數字的方法是將其分成幾個「組塊」。這一發現在21世紀具有一種令人好奇的相關性。

教育
學習怎樣學習

「與其用2個小時做這些作業,爲什麼不打盹15分鐘,給大腦充電,然後用1個小時做完它呢?」FT專欄作家Simon Kuper說,這樣一堂重要的關於如何學習的課,如果早有人教我該多好。Kuper還說,在離開學校後他悟出了好幾個關於學習方法的心得。他要把這篇文章給女兒看,讓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