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改革

中國結構調整是不是美國的問題?

秦勇:中美貿易之爭至今雙方已有七次磋商,除了實質性採購美國商品外,中美間離美國想要達成的貿易協議還有多大距離?中國的結構改革和美國有沒有關係?

如何避免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風險?

LGIM信貸策略主管班奈特:對於一些人而言,中國代表著一個結構性改革讓國家重返世界成長引擎地位的積極案例。但我們認爲,這是不太可能的。

重新定義中國經濟結構變動

北京大學教授張帆:中國長期發展依賴於結構更新,成長點需要通過與其他行業關聯實現擴散。對產業結構升級途徑和新成長點的尋找要基於中國特點。

注意中國經濟的兩個變數

FT駐華記者米強:中國官員認爲,新服務經濟的崛起會抵消舊工業經濟的衰落,幫助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實現平穩成長。但有兩個變數可能會打亂中國平穩發展軌跡。

FT社評:新興經濟體亟需結構改革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廉價貨幣和豐厚大宗商品利潤帶來輕鬆成長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要提高趨勢成長率,新興經濟體必須清除阻礙經濟擴張的一切結構性障礙。

中國經濟不平衡是成功的標誌

黃育川、韓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正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一種標誌,而中國的債務問題則是政府有意刺激經濟的結果,並不會導致經濟崩潰。

經濟沉痾需猛藥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近期金融危機的源頭在於長期結構性疲弱。如果不想剛走出危機就又走向下一場危機,政策必須解決這些疲弱問題。答案可能是非常規的,但罕見的疾病就需要特殊的治療方案。

“383方案」與三中全會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383方案」代表的是體制內的「理想改革方案」,但在國企改革等關鍵性、敏感性問題上,仍侷限於「技術性改良」。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將更爲折衷。

新興市場莫讓神話成追憶

富達全球投資股票業務首席投資官羅西: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模式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如今些國家要麼做出痛苦的改變,要麼只能在回憶中顧影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