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

民主國家急需結構性經濟改革

帕裏克:民主國家不能等到政治和經濟條件完全成熟才採取行動。供應側政策制定必須成爲一個無期限的開放式過程,以支持經濟靈活性和生產率。

「拐點論」破產的背後原因

劉海影:中國再次肯定「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且把下行壓力更多地歸因於結構性、體制性因素,這可謂是戲劇性轉折,但問題在於,其背後的原因何在?

結構改革爲何難:日本經驗

徐瑾: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保成長還是重啓結構性改革的討論再度泛起,如何看待這一情況?日本泡沫經濟的八十年代,和當下中國頗爲神似。

如何避免中國的「流動性陷阱」?

沈建光:防範「流動性陷阱」根本在於採用市場化化解手段,擁抱熊彼特提倡的「破壞性創造」。過度通過行政手段,效果往往是南轅北轍。

G20峯會
G20峯會:誰來承擔改革的代價?

周浩:解決全球經濟發展困境,必須實施大規模結構性改革,但過去經驗表明,結構性改革中摻雜過多的「逆週期性政策」。

貨幣政策難以推動經濟成長

海澤:加大創新和提高生產率依然是恢復成長和創造財富的最安全的途徑,無限的財政支出和央行注資則適得其反。

凱恩斯主義的現實邊界

伍戈、謝潔玉:拿來主義之下,人們只看到凱恩斯的結論,忽視其約束條件和政策邊界;在凱恩斯主義框架下,許多宏觀政策效果有待觀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否還有效?

分析:中國央行降息安撫市場

有人認爲,中國央行降息是對上週五股市回落的倉促回應,可能削弱官方之前聲明的可信度。但也有人認爲,中國實際利率偏高,央行早應降息,只是礙於股市泡沫而未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