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如何避免中國的「流動性陷阱」?

沈建光:防範「流動性陷阱」根本在於採用市場化化解手段,擁抱熊彼特提倡的「破壞性創造」。過度通過行政手段,效果往往是南轅北轍。

近來「外憂內患」常被用於描述2018年中國經濟遭遇的困境。這一情形的出現多少有些超預期的成分。筆者在上篇FT中文網專欄文章《2019:尋找中國經濟樂觀的理由》中提到的,2018年初,各界對於貿易戰風險與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都普遍低估的,當時預期中國經濟進入新週期、川普貿易戰大多是虛張聲勢的觀點佔據主流。

展望2019年,鑑於貿易戰以來中美金融市場動盪已很顯著,對雙方的負面衝擊也越來越大,中美之間達成暫時妥協的動機目前來看是比較強的,預計2019外部中美貿易戰風險有望得到緩釋。而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風險可能恰恰來自於內部,即中國是否能夠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一詞源於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的是當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時,任何貨幣量的增加,都會以"閒資"的方式吸收,因而對總體需求及物價不產生任何影響,經濟陷入長期通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日本,被看作是首個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典型的國家。

您已閱讀18%(410字),剩餘82%(18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