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外憂內患」常被用於描述2018年中國經濟遭遇的困境。這一情形的出現多少有些超預期的成分。筆者在上篇FT中文網專欄文章《2019:尋找中國經濟樂觀的理由》中提到的,2018年初,各界對於貿易戰風險與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都普遍低估的,當時預期中國經濟進入新週期、川普貿易戰大多是虛張聲勢的觀點佔據主流。
展望2019年,鑑於貿易戰以來中美金融市場動盪已很顯著,對雙方的負面衝擊也越來越大,中美之間達成暫時妥協的動機目前來看是比較強的,預計2019外部中美貿易戰風險有望得到緩釋。而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風險可能恰恰來自於內部,即中國是否能夠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一詞源於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的是當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時,任何貨幣量的增加,都會以"閒資"的方式吸收,因而對總體需求及物價不產生任何影響,經濟陷入長期通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日本,被看作是首個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典型的國家。
您已閱讀18%(410字),剩餘82%(18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