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

社交網路是出版商,不是郵遞員

桑希爾:美國《通訊內容端正法》的初衷是推動言論自由和創新,同時信任科技平臺監督內容。但科技巨擘們顯然未能履行義務。

谷歌調查俄羅斯利用其平臺干預美國大選的活動

調查對象是YouTube、搜索引擎和Gmail上的可疑廣告,以查明俄利益代理人是否曾利用這些平臺影響美國大選。

LinkedIn「十誡」

FT專欄作家凱拉韋:看了一些名人的LinkedIn個人頁面後,我發現沒人知道該怎麼寫。篇幅寫多長?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要不要幽默點?對於諸多疑問,我總結了10條教訓。

新聞業
病毒式推廣威脅新聞業生態

FT專欄作家加普:2013年成長最快的在線內容是些喚醒正能量的內容,新聞界對此嗤之以鼻,然而社交網路的分享式推廣方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

把你的管理謀略放上網

一些管理者開始藉助網路上的特定平臺,將自己尚在打磨之中的想法公開,徵集網友反饋意見,以此檢驗自身觀點的價值,並對其進行修正。

Lex專欄:Facebook覬覦谷歌廣告收入

Facebook將發佈蘋果iPad程式,並允許軟件開發者在其網站上直接銷售移動程式。此舉旨在打造可與谷歌匹敵的網路門戶,搶奪廣告收入。

美國IPO的「雙市記」

LinkedIn、人人網和Yandex的飆漲,令人想起上一輪網路泡沫。但其它多個類別的新股上市後卻表現不佳。一些分析師認爲,美國股市可能已在降溫,投資者的選擇性明顯增強。

慎購社群網站股票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華爾街投資者目前正在競相購買社群網站的股票,夢想一夜暴富。但一旦這些網站的用戶停止成長或成長放緩,他們的投資就有可能打水漂。

網上個人隱私至關重要

FT美國西海岸執行主編理察•沃特斯:由社群網站和智慧型手機構成的新世界架構,帶來一些令人頭疼的私隱管控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用戶將會流失,監管部門也將插手干預。

Lex專欄:先別看扁美國線上

美國線上出售2008年重金收購的社群網站Bebo,似乎證明了人們對這家公司已經徹底沒救了的看法。但也許現在是時候檢討對這家前網路巨擘的偏見了。

Facebook
漠視用戶私隱的Facebook

FT專欄作家加普:社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祖克柏對用戶的私隱權表現出一種近乎鄙夷的漠視。這是不可接受的,我們應該迫使他在乎這個問題。

谷歌
谷歌總部初遊記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谷歌像大學校園,一座座漂亮大樓,一片片漂亮草地,Facebook藏在一座小樓裏,Twitter只佔一座樓的一層。

Facebook
FT社評:Facebook不能大意

Facebook超過谷歌成爲美國最具人氣的網站,讓廣告商對其更加另眼相待。但它在向商業化轉型時必須謹慎,社群網站的命運可能說變就變。

Yahoo
分析:Yahoo是如何被超越的

1999年,個性化主頁「我的Yahoo」曾獲得技術成就獎。而10年後,這家集新聞、娛樂、財經和體育內容爲一體的網站已很難跟上Facebook和Twitter等競爭對手的步伐。

短線觀點:社交手機

忘記老式的來電顯示吧。一波即將面世的「社交」手機,會告訴你有關來電者的一切資訊,甚至更多。

中國網路企業佔地利?

在線拍賣網站Ebay表現不敵中國本土對手淘寶網;在中國搜尋市場上,Yahoo變得有些過時,而谷歌正盡全力,去爭取獲得本土競爭對手百度的市場份額。

社群網站改變閱讀

Twitter和Facebook流行,使人們的閱讀習慣從各大門戶網站轉向社群網站,並促使傳統的內容提供商做出改變,在各大社群網站上推廣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