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

有望成爲德國總理的默茨爲何選擇「玩火」?

張冬方:默茨的冒險之舉即使不至於玩火自焚,但也相當於正在高空走鋼絲。

德國2021大選系列終篇:蕭茲是誰?

張冬方:蕭茲從默克爾手中接過的不僅僅是權力和光輝,還有被默克爾定義爲「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正在以第四波疫情爲表現的新冠危機。

德國2021大選系列之五:小黨正在如何決定德國的未來走向?

張冬方:無論是由社民黨還是聯盟黨組建政府,綠黨和自民黨參與執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麼他們對中德關係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拉謝特表示將辭去德國基民盟領導人職務

自基民盟在9月的大選中慘敗以來,拉謝特面臨越來越大的辭職壓力。他表示將提議在下週召開一次黨的會議,選舉一位新領導人。

德國大選將如何影響歐盟對華政策?

嚴少華:法德軸心的天平可能向法國傾斜,法國在歐盟對華政策中的影響力上升。德國對中歐經貿關係和相互依賴的看法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

社民黨在德國大選中微弱領先

社民黨和基民盟/基社盟的候選人都宣稱獲得了組建下屆政府的權利,接下來要看綠黨和自民黨決定與哪個大黨組隊。

誰將接替默克爾成爲下一任德國總理?

最終決定權很大程度上將掌握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這兩個較小政黨手中,它們必須確定是與基民盟/基社盟還是社民黨組隊。

德國大選初步計票出爐 社民黨微弱領先 但前景仍不明朗

異常接近的結果表明,確定誰將在後默克爾時代領導德國尚需時間,未來的聯合政府談判將非常艱難並涉及多個政黨。

德國
洪災將氣候問題推入德國大選核心

破壞性洪災讓人們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大多數德國政黨都認同全球變暖是導致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德國2021大選系列之三:大黨式微

張冬方:聯盟黨和社民黨曾經都是無可爭議的大眾政黨。時過境遷,兩黨式微,而社民黨是那個衰弱得更快更狠的一個。

德國2021大選系列之二:搭上「新綠」快車的綠黨

張冬方:綠黨也不僅僅只是環保黨這麼簡單。在對華策略上,綠黨主張更強硬的立場。

德國2021大選系列之一:被低估的拉謝特

張冬方:默克爾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拉謝特的使命是接替默克爾,僅僅和鄒德不一樣還不夠。

聯合政府談判失敗 默克爾面臨政治危機

德國組建聯合政府的談判在週日晚破裂,但默克爾週一堅稱不會辭職,表示她打算在新選舉中再次競選總理。

德國
「德國例外論」的終結

拉赫曼:德國新選擇黨表現強勁,說明德國失去了對民粹主義的免疫力,看起來更像一個「普通」的西方國家了。

圖解德國大選結果:默克爾獲勝但反移民政黨崛起

對默克爾來說這次大選結果是個警訊:反移民、反伊斯蘭的的右翼政黨德國新選擇黨在此次大選中得票率超預期,成爲德國第三大黨。

德國
默克爾將第四次連任德國總理

投票站出口民調顯示基民盟/基社盟執政聯盟穩坐江山,但是反移民的德國新選擇黨將成爲自納粹以來首個進入聯邦議院的右翼政黨。

德國
默克爾的理想與使命

庫柏:由共產主義東德塑造的默克爾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態度經常出現180度的大轉彎,但她似乎很適合領導西方。

德國大選:沉悶好於喧囂,但並不夠

斯蒂芬斯:德國大選的沉悶總比其他國家候選人互相謾罵抹黑好,但德國無法再逃避對本國國際角色的認真討論。

普丁:「愛國」駭客可能自發干預外國大選

俄羅斯總統在與外國新聞機構負責人開會時,對美國和歐洲稱莫斯科干預其大選的指責,再度作出輕描淡寫的回應。

荷蘭
荷蘭大選測試歐洲極右翼民粹主義

荷蘭選民週三踴躍參加大選投票,此次選舉是歐洲一系列可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選舉的第一場,之後法國和德國也將迎來大選。

默克爾競選對手劍指德國改革「禁區」

德國社會民主黨總理候選人舒茲週一發表講話,稱施羅德推行的經濟改革「2010議程」需要糾正,引發爭議。

德國擬加大力度遣返申請庇護被拒者

默克爾宣佈了比一個月前嚴厲的計劃,尋求加快遣返申請庇護被拒絕的人,突顯了執政聯盟在議會選舉前的壓力。

假新聞
Facebook和谷歌聯手在法國打擊假新聞

這兩家美國科技集團宣佈加入Crosscheck行業聯盟,擬在法國總統大選前在該國進行新聞打假,以回應外界批評。

Facebook將在德國啓動新聞打假

世界最大社交網路將在未來幾周將其假新聞過濾工具引進德國,以便在今年該國大選之前遏制媒體騙局的擴散。

德國
在肉食動物世界裏素食

全世界都在關注著德國大選可能給世界經濟、給歐元區、給西方世界、給中東局勢,給···帶來什麼影響。而這個國家現在是既安全又繁榮,失業率正處在20年來最低水準,默克爾夫人和施泰因布呂克兩位總理候選人甚至有「閒情」來討論「素食日」這樣的議題。FT專欄作家吉狄恩·拉赫曼說,在這個充滿了食肉動物的世界上,德國簡直就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敘利亞
德國選戰爲何未談及敘利亞?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敘利亞問題在美英法引發爭論之際,德國選民卻在爭論「素食日」,德國政治人士甚至不想就敘利亞問題展開辯論。